原文:优秀的教学方法---做教练与做中学 https://www.cnblogs.com/rocedu/p/4999535.html?winzoom=1
翻开娄老师这篇关于 “做教练” 与 “做中学” 的博文,重构了我对教与学认知。没有用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以鲜活的类比、真实的实践案例,将两种高效教学方法的核心逻辑清晰呈现,让我对 “师生关系” 与 “学习本质” 有了全新的思考。
“做教练” 这一理念,最触动我的是它对传统师生关系的颠覆。博文将理想的师生模式比作 “健身教练与学员”和“球队教练与学员”,用一张对比鲜明的表格点明核心:学生是主动 “要来健身”“要变优秀” 的主体,而老师则是提供资源、设计计划、点评指导的 “教练”。这与我们习以为常的 “填鸭式” 教学形成强烈反差:以往老师在讲台上反复灌输知识点,学生被动接收,如同教练替学员 “跑步出汗”,效果甚微;而 “教练式” 教学中,老师从 “主讲人” 转变为 “引导者”,把时间花在了解学生差异、答疑解惑、督促进度上,真正实现 “因材施教”。就像文中提到的《卡特教练》,教练不仅教球技,更引导球员远离恶习、学会做人,这种对 “人” 的关注,让教学超越了知识传递,成为塑造思维与品格的过程。联想到如今的 MOOC 与翻转课堂,“教练式” 老师恰好能填补线上学习的空白,用个性化指导让学生不再是 “孤独的学习者”,这正是当下教育改革中最需要的温度与精准度。
如果说 “做教练” 是教学的 “方法论”,那么 “做中学” 就是学习的 “行动论”。博文里几个实践案例让我印象深刻:用 “做中学” 背单词两年突破 22000 词汇量,练五笔输入法一个月掌握技巧,甚至通过刻意训练减肥 30 斤、提升乒乓球技能。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 “重复” 与 “思考” 的双重加持。文中提到的 “CodeKata(代码套路)”,借鉴武术 “套路” 的概念,强调针对特定技能的重复性练习,这让我想到学习乒乓球时 “挥拍上万次形成肌肉记忆” 的例子 —— 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但 “做中学” 绝非 “盲目重复”,娄老师特别指出 “学习要思考”:不仅要会动手,更要理解原理;不仅要会用工具,更要掌握理论。同时,“刻意训练” 的理念也极具启发:要摆脱 “舒适区” 进入 “学习区”,既不满足于 “高级初学者” 的水平,也不贸然踏入 “恐慌区”,在循序渐进中向 “专家” 进阶。比如编程学习,没有 10000 行代码的实践,就难以真正理解逻辑与工程思维,这正是 “习而学” 的精髓 ——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构建知识体系。
读完这篇博文,我不仅看到了两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更感受到了一种教育理念的回归:教学的核心是 “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的本质是 “在实践中成长”。对于教育者而言,“做教练” 意味着要放下 “权威” 的执念,用观察、指导、反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对于学习者而言,“做中学” 提醒我们要拒绝 “被动等待”,用主动实践、深度思考和刻意训练突破能力边界。无论是教学还是自学,这两种方法都像一对 “黄金搭档”—— 教练为实践指明方向,实践让教练的指导落地生根。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娄老师分享的 “做教练” 与 “做中学”,无疑是对抗 “低效学习” 的一剂良方。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给予答案,而是教会提问;真正的学习,不是记住知识,而是学会创造。未来,若能将这两种方法融入教与学的日常,定能让更多人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在实践中收获真正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