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程序员修炼之道》第三章,仿佛在杂乱的代码海洋中找到了一张精准的导航图。这一章节围绕 “务实的偏执” 展开,从代码质量、效率优化到职业心态,每一个观点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程序员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 “隐性问题”,让我对 “从小工到专家” 的进阶路径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章节中 “不要重复自己(DRY)” 的原则,是最让我产生共鸣的部分。以前在开发项目时,为了赶进度,常常会复制粘贴相似代码,总觉得 “先实现功能再说”。但随着项目迭代,这些重复代码逐渐变成了 “定时炸弹”—— 一旦需要修改某个逻辑,就要在十几个地方逐一调整,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遗漏导致 bug。而书中强调的 “将重复逻辑封装成工具类、函数或组件”,看似前期多花了几分钟,却在后续维护中节省了数倍时间。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高效不是 “快速写完”,而是 “让代码具备可复用性和可维护性”,小工追求 “完成”,专家则追求 “优雅地完成”。
“培养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 这一观点,也颠覆了我以往的工作心态。书中提到,程序员不能只满足于 “实现需求”,更要探究 “需求背后的逻辑”“技术选型的本质”。比如之前在对接第三方接口时,我按照文档调用成功后就不再深入,直到后来接口出现异常,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接口的容错机制和数据流转原理,导致排查问题花费了大量时间。反观身边的技术专家,他们在使用任何新技术前,都会研究底层原理,甚至阅读源码,这种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的态度,正是从 “小工” 突破到 “专家” 的关键 —— 前者被动执行,后者主动探究。
此外,章节中关于 “时间管理” 的建议也极具实用性。书中反对 “长时间熬夜赶工”,提倡 “合理拆分任务、预留缓冲时间”。这让我想起之前接手一个紧急需求时,因为没有拆分模块,导致中途发现逻辑漏洞却没时间修改,最终只能临时补丁应付。而按照书中的方法,后来我在处理类似需求时,会先将任务拆解成 “接口设计、核心逻辑、测试验证” 等小步骤,每个步骤预留 10% 的缓冲时间,不仅避免了加班,还提高了代码质量。这让我明白,专家的高效不是靠 “拼时间”,而是靠 “科学的方法”。
读完这一章,我深刻意识到:从 “小工” 到 “专家” 的差距,不在于技术栈的广度,而在于对待代码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持续学习的意识。“DRY 原则” 教会我们拒绝懒惰,“好奇心” 推动我们深入本质,“时间管理” 帮助我们高效产出。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将这些理念融入每一行代码、每一个需求,不再满足于 “完成任务”,而是追求 “把事情做到极致”,真正朝着 “专家” 的方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