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教师转移自己与学生之间矛盾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与教师难免产生一些矛盾,而防止冲突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将矛盾转移出去——毕竟大部分小学生还没有经过系统性的思辨训练,很容易被教师忽悠。这里将重点探讨“小组连坐制”。请注意:本文仅供娱乐,如有连同,纯属巧合。
分析
这一节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小组连坐制”。不过在此之前,应该先对它下个定义。
小组连坐制是指: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置多人,对于每个小组,若存在组员未达到要求则惩罚全组人员的制度。
教师通常会对学生这样阐述该制度的“合理性”:小组内成员对其他成员负有天然的连带责任。未经过思辨训练的人会轻易接受这样的结论,并对未达到要求的成员产生歧视。因被歧视者也是未经过思辨训练的,因此也同样容易接受“是我连累的其他成员”的结论,于是教师顺利地将自己与能力不足学生的矛盾转移至其他学生与能力不足学生之间。这无疑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实际上,该制度的“合理性”与现代法制精神相悖:“连坐”措施违背罪责自负的基本原则,是一种不合理的“有罪推定”和“有罪传染”。这种制度在社会上早已在公元前就被淘汰也证明这种做法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同样可以套用在学生学习上。
尾声
“小组连坐制”只是教师转移师生矛盾的一种方式,更“高明”的教师也可能使用更不明显的转移。但无论如何,这种方法是不适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反而会导致教学减缓甚至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