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纳米抗体在肿瘤治疗、病原体检测、工业酶固定化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对羊驼免疫及 VHH 筛选的需求持续攀升。羊驼因饲养、运输、免疫成本显著高于小鼠、兔子,市场上逐渐出现 “二次免疫” 操作 —— 即利用已免疫过其他抗原的羊驼进行新抗原免疫,试图降低成本。然而,这种 “看似节约” 的方式会从免疫应答、文库质量、抗体特性到知识产权等多维度引入风险,为纳米抗体下游开发埋下隐患。本文将系统拆解羊驼二次免疫的六大核心风险,强调 “零免疫背景” 羊驼对纳米抗体制备的必要性。
一、免疫干扰:既往抗原引发的 “应答偏差”
已免疫羊驼的免疫系统存在 “记忆残留”—— 针对既往抗原的记忆 B 细胞会优先激活,干扰新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表位识别偏移与交叉反应,且风险因 “既往抗原未知” 而进一步放大。
1. 表位偏好性偏移,错失关键靶点
羊驼免疫系统对新抗原的表位识别会受既往免疫 “训练” 的影响,优先针对非关键表位产生抗体,而非治疗或检测所需的核心表位。例如:
- 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 蛋白)免疫中,零免疫背景羊驼产生的 VHH 中,60%-70% 靶向 RBD 区(中和病毒的关键表位);而经其他冠状病毒(如 MERS)免疫的羊驼,仅 20%-30% 的 VHH 靶向 RBD 区,其余多结合 S2 亚基(非中和表位),导致筛选出的纳米抗体无抗病毒活性。
- 针对 GPCR 类靶点(如 EGFR),二次免疫羊驼的抗体多结合胞外区非活性构象表位,无法阻断受体信号通路,而零免疫羊驼的抗体更易识别活性构象关键位点。
2. 交叉反应干扰,假阳性率飙升
既往免疫产生的预存抗体可能与新抗原存在结构相似性,导致非特异性结合,增加筛选假阳性。例如:
- 曾免疫过 HER2 抗原的羊驼,再免疫 EGFR 时,部分抗 HER2 VHH 会因 HER2 与 EGFR 的同源结构(约 40% 氨基酸相似),与 EGFR 非特异性结合,ELISA 检测假阳性率从 5% 升至 35%,需额外通过竞争结合实验、表位 mapping 验证,延长研发周期 2-3 周。
3. 既往抗原未知,风险不可控
核心隐患在于 “信息不对称”—— 部分客户为保护靶点隐私,会隐瞒羊驼既往免疫的抗原类型、标签(如 His、Fc),导致新抗原与既往抗原可能存在交叉(如同一蛋白家族、相似标签),引发免疫失败:
- 若新抗原为 “His 标签 - 蛋白 A”,而羊驼曾免疫 “His 标签 - 蛋白 B”,则免疫系统会优先产生抗 His 标签的抗体,而非抗蛋白 A 的特异性 VHH,最终抗体库中 90% 以上为抗标签抗体,无法获得目标分子。
二、免疫文库污染:非目标抗体挤占 “有效空间”
免疫干扰会直接导致免疫文库被既往抗原的 VHH 污染,目标抗体比例骤降,筛选效率大幅降低,甚至遗漏高亲和力候选分子。
1. 目标抗体占比不足,文库 “失效”
二次免疫羊驼构建的噬菌体展示文库中,针对新抗原的 VHH 占比通常低于 30%,其余为针对既往抗原的非目标 VHH。例如:
- 某团队用曾免疫过 TNF-α 的羊驼免疫 IL-6,构建的文库中仅 25% VHH 能与 IL-6 结合,其余 75% 均为抗 TNF-α VHH;而零免疫羊驼的 IL-6 文库中,目标 VHH 占比可达 60%-70%。
2. 筛选成本翻倍,低丰度抗体流失
为排除非目标 VHH,需增加 “预清除” 步骤(用既往抗原吸附文库),或进行多轮筛选(从 3 轮增至 5-6 轮),工作量增加 2-3 倍;同时,低丰度但高亲和力的目标 VHH 可能在预清除中被误吸附,导致优质候选分子流失。某研究显示,二次免疫文库经预清除后,高亲和力 VHH(KD<1nM)的回收率仅为零免疫文库的 40%。
三、抗体多样性受限:结构优势丧失
羊驼经多次免疫后,B 细胞经历反复克隆选择,VHH 基因库的多样性会显著降低,尤其是框架区(FR)与互补决定区(CDR)的结构多样性,直接削弱纳米抗体的核心优势。
1. FR 区同源化,结构单一化
既往免疫会导致 VHH 的 FR 区(维持抗体结构稳定的关键区域)基因趋同,不同 VHH 的 FR 序列相似度从 40%-60% 升至 70%-80%,限制抗体的空间构象多样性。例如:
- 二次免疫羊驼的 VHH 中,FR2 区的 “E44-R45-G47” 保守序列占比超 90%,而零免疫羊驼中该序列占比仅 50%,其余为 “E44-K45-A47”“Q44-R45-G47” 等变异类型,更易形成适配复杂表位的构象。
2. CDR3 缩短,表位识别能力下降
CDR3 是 VHH 结合抗原的核心区域,其长度(通常 10-20 个氨基酸)直接决定表位覆盖范围。二次免疫会导致 CDR3 平均缩短 2-3 个氨基酸,且序列保守性增加:
- 零免疫羊驼的 VHH CDR3 平均长度为 15-16 个氨基酸,可形成 “凸环” 结构深入抗原隐蔽表位(如酶活性中心);而二次免疫羊驼的 CDR3 平均长度仅 12-13 个氨基酸,难以结合复杂表位,导致抗体亲和力下降 1-2 个数量级(从 nM 级降至 μM 级)。
四、人源化改造成本激增,亲和力优化空间压缩
二次免疫羊驼的 VHH 携带更多 “驼源特征”,且可能积累随机突变,增加人源化改造难度;同时,既往免疫可能使抗体亲和力接近 “平台期”,后续优化空间受限。
1. 免疫原性热点残留,改造步骤增加
既往抗原刺激会导致 VHH 表面暴露出更多羊驼特异性表位(如 FR2 区的驼源氨基酸),人源化时需通过定点突变、CDR 移植消除:
- 零免疫羊驼的 VHH 人源化通常需 3-5 个突变位点,改造周期 4-6 周;而二次免疫羊驼的 VHH 需 8-10 个突变位点,改造周期延长至 8-10 周,且突变可能破坏抗体结构,导致稳定性下降(Tm 值降低 5-8℃)。
2. 糖基化干扰,表达成本翻倍
部分既往免疫的 VHH 为适配特定抗原,会保留 N - 糖基化位点(Asn-X-Ser/Thr),而原核表达系统(如大肠杆菌)无法实现糖基化,需更换为真核系统(如 CHO 细胞):
- 真核表达的成本是原核的 2-3 倍,且表达量降低(从 200-300mg/L 降至 50-100mg/L),大幅推高生产费用。
3. 预存突变限制亲和力优化
二次免疫的 VHH 可能积累非功能性突变(如 FR3 区的 Pro→Leu),导致亲和力已接近平台期(KD≈10⁻⁸M),进一步优化需引入高风险突变(如 CDR 插入氨基酸),但可能导致抗体解折叠,成功率仅 30% 左右,远低于零免疫 VHH 的 60%-70%。
五、功能性设计受限,免疫原性不可控
二次免疫 VHH 的结构特性(如糖基化、构象刚性)会限制其工程化改造,且免疫原性风险不可控,影响临床转化。
1. 结构刚性增加,融合改造困难
既往免疫使 VHH 的构象趋于固定,难以与其他功能分子(如细胞毒素、细胞因子)融合:
- 零免疫羊驼的抗 PD-1 VHH 与 IL-2 融合后,仍能保持 80% 以上的 PD-1 结合活性;而二次免疫羊驼的抗 PD-1 VHH 融合 IL-2 后,活性仅保留 40%-50%,因构象刚性导致融合后表位结合位点被遮蔽。
2. 表位冲突,双抗设计失败
在双特异性抗体设计中,二次免疫 VHH 的表位结合模式可能与新靶点产生空间位阻:
- 某团队用二次免疫羊驼的抗 CD3 VHH 与抗 HER2 VHH 构建双抗,因抗 CD3 VHH 的结合表位靠近 CD3 的跨膜区,与抗 HER2 VHH 的空间构象冲突,导致双抗无法同时结合两个靶点,而零免疫 VHH 构建的双抗成功率达 80%。
3. 糖基化引发免疫原性风险
二次免疫 VHH 的 N - 糖基化位点出现频率是零免疫组的 3 倍,这些糖基化修饰可能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 “外源糖链”,引发抗药抗体(ADA)反应:
- 临床前数据显示,二次免疫 VHH 的 ADA 发生率约 15%-20%,而零免疫 VHH 经人源化后,ADA 发生率可降至 5% 以下,显著提升临床安全性。
六、知识产权风险凸显,整体成本反升
二次免疫看似降低了短期饲养成本,实则因风险导致长期成本激增,且可能引发专利纠纷。
1. 专利侵权风险,项目停滞
全球已公开的羊驼抗体专利中,41% 涉及特定抗原的免疫方案,若使用已免疫羊驼开发的 VHH 与现有专利序列同源性≥85%,可能落入专利保护范围。例如:
- 某企业用二次免疫羊驼开发的抗 EGFR VHH,因与已授权专利的 VHH FR 区同源性达 90%,被起诉侵权,项目停滞 6 个月,赔偿金额超千万元。
2. 整体成本增加 30%-60%
二次免疫的隐性成本远超短期节约:
- 时间成本:筛选周期从 4 周延长至 8 周,验证实验(如交叉反应、表位 mapping)增加 3-4 项;
- 失败成本:约 20% 的二次免疫项目因抗体质量不达标需重新免疫,重复投入的成本是零免疫的 1.5 倍;
- 生产风险:工程化改造后的抗体批次稳定性下降,失败率从 5% 升至 15%,进一步推高成本。
总结
羊驼二次免疫看似是 “成本优化”,实则是引入多重风险的 “短视选择”—— 从免疫应答偏差到文库污染,从抗体多样性丧失到知识产权纠纷,每一项风险都可能导致研发周期延长、成本激增,甚至项目失败。在纳米抗体向临床转化的关键阶段,选择 “零免疫背景” 羊驼,从源头保障抗体的特异性、多样性与安全性,才是兼顾研发效率与临床价值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