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缩的起点与当前态势
关于这次通缩周期的起点,根据多个宏观经济指标的表现,可以梳理出以下时间线:
- 关键指标持续下行:本次通缩压力是逐步累积的结果。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它至2025年8月已连续第35个月处于负值区间。这反映出工业领域的需求疲软和价格下行压力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 消费者价格转负: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在2025年8月同比下降0.4%,这是三个月来首次跌入负值。CPI的转负,使得通缩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传导的担忧加剧。
- 更广义的物价下行:有分析指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GDP平减指数已连续九个季度落入负值区间,创下了有记录以来最长的物价下行周期。GDP平减指数能更全面地衡量整个经济的价格水平,它的长期为负是通缩的一个强烈信号。
综合来看,这次的通缩周期并非由某个单一时间点触发,而是自2023年左右开始,由PPI的长期负增长逐步演变为CPI的间歇性负增长,最终形成广义物价水平的全面下行压力。
🔭 关于通缩何时结束的预测
关于通缩何时结束,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确切时间表,但我们可以从一些领先指标和机构预测中看到一些端倪。下面的表格汇总了主要的观察维度及预期:
观察维度 / 指标 | 预期与当前表现 |
---|---|
PPI的修复拐点 | 部分分析认为,随着“反内卷”等政策推进,PPI同比跌幅可能在2025年8、9月左右开始收窄,并有望于2026年二至三季度同比转正。 |
CPI的近期走势 | 市场预计CPI的负增长状态可能比PPI更早结束。有机构预测,2025年9月CPI同比降幅可能收窄至-0.1%。 |
货币政策的领先指标 | M1-M2剪刀差等货币供应量指标已在2024年9月触底回升,它们通常领先PPI约半年到一年,这预示着物价水平存在未来改善的内在可能性。 |
💡 需要留意的其他影响因素
在关注上述预测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影响通缩周期长度的关键变量:
- 核心症结在于需求:本轮通缩的根本原因被普遍认为是疲弱的国内需求,以及住房、消费等结构性问题带来的下行压力。因此,需求的恢复程度是决定通缩何时结束的核心。
- 政策的效果是关键: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在支持消费(如通过补贴、充实社保等方式)而非单纯投资基建,被认为是化解通缩风险的重要抓手。政策的力度、节奏和效果至关重要。
-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以及贸易关系的变化,也会通过影响出口需求,间接作用于国内的供需平衡和价格水平。
💎 总结
总的来说,当前的通缩周期大致始于2023年左右,其标志是PPI的长期负增长以及后续CPI的转负。对于结束时间,市场存在谨慎乐观的预期:
- 短期看:CPI的降幅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逐步收窄。
- 中长期看:PPI的实质性转正可能需要等到2026年中后期。
请注意,这些时间点都是基于当前数据和政策的预测,经济修复的路径可能会根据国内需求恢复的力度、政策落实的效果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