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视频博主都讲:“大模型上下文窗口越来越长,Prompt是不是马上就要死了?”
每次刷到“Prompt已死”,我都有点想笑。刚开始,“超长上下文”出现的时候,确实吓到我了。能记住我们几天内所有对话,聊起天来就像个朋友,这种感觉太奇妙了。超长上下文让大语言模型更“懂”你,毫无疑问,这是通往强人工智能的重要进步。
但玩久了,慢慢发现一个严重问题:信息多,不等于效率高。
有时候,给AI投喂了几万字的背景资料,想让它帮你总结个要点,结果它却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钻牛角尖。这就好比你请来一位世界顶级的全能大厨,为了让他彻底了解你的口味,你把从小到大的饮食习惯、过敏史、甚至你姥姥的拿手菜都跟他聊了一遍。
这位AI大厨现在确实很“懂”你,因为拥有了与你沟通的上下文。
但这时候,你如果只是含糊的说:“我饿了,随便做点好吃的。”
你猜会发生什么?他可能会凭着对你的深刻了解,做一道技术上完美、营养均衡、但让你提不起丝毫兴趣的菜。因为你提供了海量的背景信息,却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下达一个清晰、具体的指令。
这就是我认为Prompt不可能死掉的核心原因。
上下文和Prompt,从来就不是替代关系,它们是“厨房”和“菜单”的关系。
上下文(Context),是那个无所不包的超级厨房。里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食材、所有菜系的食谱、以及大厨对你个人口味的全部记忆。厨房越大、内容越多,大厨的潜力就越大,这是基础。
Prompt,则是你递给大厨那张清晰、具体的“点菜单”。它上面写着:“今晚我想吃一道川味辣子鸡丁,要很辣,别放花生,再配一碗清淡的番茄蛋汤。”
你看,没有这张“菜单”,再厉害的大厨也只能靠猜。厨房里的海量信息,反而成为他创作时的“噪音”。
我最近在做一个竞品分析报告,我先把几十篇相关的行业研究文章(上下文)都丢给了AI,让它“学习”。然后,我给它下达了一个极为精准的Prompt:“请你扮演一位资深的市场策略分析师,基于以上所有资料,用‘金字塔原理’的结构,为我撰写一份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三年趋势的报告摘要。要求包含三个核心洞察,每个洞察都必须有数据支撑,整体风格要客观、冷静,充满商业前瞻性。”
结果,它给我的摘要,质量高得惊人。
在这个过程里,“context”让它有了极高的深度和广度,“Prompt”则给了它指明具体方向、身份和需求。两者缺一不可。
所以我现在的习惯是,把我那些经过反复验证、能稳定做出“好菜”的“黄金配方(Prompt)”,都统一整理在我的PromptHub里。这就像是我的私人米其林菜单,无论我的“厨房”升级得多豪华、食材多么丰富,这张菜单永远是保证我能精准吃到我想吃的菜的定心丸。
所以,别再为“Prompt已死”而焦虑了。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当AI拥有了近乎无限的“记忆”(长上下文)之后,我们作为使用者的价值在哪里?
答案很简单:在于指挥ai时候清晰、明确的指令。
为便于说明,此处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通常情况下,当你拥有与领导沟通的相关记忆时,大概率能够了解领导的喜好。然而,当领导下达的指令不够明确时,你会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呢?是自行猜测一个答案去复命,还是反复与领导沟通以明确细节?实际上,这并非是你的问题,本质上是领导下达的指令存在表意不清的状况。
一个更懂你的AI,加上一个更懂如何指挥AI的你,这才是人机协作持续进化的真正道路。未来我们普通人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拥有多强的AI,而是拥有多少能让AI发挥出200%功力的、高质量的“prom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