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这个时代的学术圈,正在上演一场盛大的滑稽剧:实验室里产出的不再只是真理,还有被精心包装的“学术偶像”。少数学者们被披上“学术男神”“科研女神”的华丽外衣,在闪光灯下摆弄移液枪与试管,将严肃的科研探索变成一场流量的狂欢。
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刷到大学公众号推送的“科研巨星”——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层出不穷。有些人本科毕业就手握十几二十篇SCI,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有博士生一毕业就拥有近四五十篇学术论文,其中以一作或共一发表顶刊者竟可达三四十篇。若非实验学科,或许尚可想象就是有人不眠不休、终日写作,篇篇一投即中,月月顶刊丰收——但现实是,这些“神话”大多出自生化环材、医学等实验性学科。
但凡做过实验的人都明白,从一个靠谱的idea开始,到完成实验、收集并处理数据、撰写成文,再到投稿、修改、最终见刊,即便审稿一次通过,最快也需几个月。那么,这些“学术巨星”是如何在两三年内不吃不喝、疯狂产出如此多篇SCI的?简直是把外行人当傻子哄。未曾读过硕博的人,或会被这类叙事激励,感慨天外有天,果真有天才存在;而真正经历过学术训练的人,只会对此嗤之以鼻。
更可怕的是,在这条由资本与权力合谋打造的“造神流水线”上,学术成果早已异化为可量化的资本筹码。高校中的部分“判官”教授们并非不知其中猫腻,但他们既无力改变这套运行规则,也往往主动融入、借势获利——毕竟,整个系统都在奖励这样的“神”。于是他们热衷包装门下弟子,博士毕业留组做博后,出站即获聘教授职位,拿下人才项目与帽子,为课题组带来实打实的资源。学术纣王,学术妲己,学术嫪毐的故事频频上演,只是最可恶的“纣王”往往隐身于舆论之后,骂声再响,也不妨碍他们悄然复位、重掌资源,能被曝光出来的不过冰山一角。
当然,“造神计划”不限于青年学生。另一种常见套路是“专家式包装”:某些教授出场便自带二三十个title——某某专家、某某首席、欧洲“院士”(实则不少是买的或自封的)、某公司“唯一首席高级顾问”(一查公司竟是自己开的空壳)…… title通货膨胀之下,荒诞比比皆是。
更有甚者,为冲击诺奖指标,某高校将一名材料学教授的研究包装成“石墨烯革命”,对团队论文中无法复现的数据视而不见,让学术报告会沦为粉丝见面会。当国外学者提出质疑,拥趸们竟以“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之类饭圈话术回击——将科学争论降维成偶像保卫战,简直是对学术精神的最大讽刺。
在这场共谋的狂欢中,学术机构主动扮演起“祭司”角色。某研究院为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将院长包装成“量子力学教父”,早年抄袭争议却被纳入英雄叙事的篇章。面对质疑,相关负责人竟称“要分清政治立场和学术问题”——以神圣化操作掩盖学术腐败,不过是用金漆涂抹遮羞布。
而被捧上神坛的“学术偶像”,正以镀金权杖敲碎学术殿堂的基石。某“青年千人”在自媒体大肆经营学霸人设,其团队所发32篇论文中,14篇存在图片误用。然而东窗事发后,学校的首反应竟是封锁消息。将学者塑造为不容置疑的神像,让学术共同体异化为宗教组织,使同行评审沦为信徒唱诗——这是对科学精神最彻底的背叛。
真正的科学,永远闪耀在祛魅的光芒中。只有当学术圈重新学会用质疑代替崇拜、用证据取代光环,知识才能挣脱人造神坛的枷锁,回归它本应照亮的人类文明之路。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参考文献链接
“学术造神”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