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的概念:广义:遥远的感知。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遥感系统的组成: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获取,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遥感的分类主要包括:1,按平台类型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按工作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物。
遥感的分类主要包括:按平台类型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 按探测电磁波波段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 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有源)和被动遥感(无源)。
遥感,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简单理解为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从现代技术层面来看,“遥感”是一种应用探测仪器。使用空间运载工具和现代化的电子、光学仪器,探测和识别远距离研究对象的技术。
遥感通过人造地球卫星、航空等平台上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谁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遥感是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运用现代化的运载工具和传感器,从远距离获取目标物体的电磁波特性,通过该信息的传输、()存、卫星、修正、识别目标物体,最终实现其功能(定时、定位、定量)。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的概念
遥感一词来自英文 Remote Sensing ,其含义为“遥远的感知”。广义的理解,遥感泛指一切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狭义的理解,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在不与测目标相接触的情况下,从远处把目标的电池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根据上述对遥感的狭义理解,人们通常所说的遥感就是指在距离地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学仪器(称为传感器)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通常把这一接收、传输、处理、分析判读和应用遥感信息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到的电磁波信息来判读地面目标物和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因此,遥感技术主要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基础之上。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一词含义“遥远的感知”,广义的理解,遥感泛指一切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狭义的理解,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在不被测目标相接触的情况下,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开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根据上述对遥感的狭义理解,人们通常所说的遥感就是指在距离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称为传感器)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通常把这一接收、传输、处理、分析判读和应用遥感信息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信息来判读地面目标物和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因此,遥感技术主要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基础之上。遥感的概念
遥感的分类
遥感技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或遥感平台的不同,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大类。地面遥感是将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平台可以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的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是以飞机、飞艇、气球等作为传感器的运载工具;航天遥感则是以卫星、飞船、空间站或火箭等作为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传感器的电磁波工作波工作波段分,可分为紫外遥感(0.05~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10㎜)和多波段遥感等。按被探测的目标对象或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海洋遥感和水文遥感等。
目前,一般采用的遥感技术分类法如图(),首先按传感器记录方式的不同,把遥感技术分为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两大类;然后,根据传感器工作方式的不同,把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再分为被动方式和主动方式两种。被动方式是指传感器本身不发射信号,而是直接接收目标物辐射或分射的太阳散射;主动方式是指传感器本身发射信号,然后再接收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
遥感技术的特点
如果将传统摄影测量看作是遥感技术的前期发展阶段,那么摄影测量与遥感在对地观测方面所具有的客观性、经济性和准确性是他们所共同拥有的。若从现代遥感记的角度讲,它除了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的特点或优势。
- 覆盖范围广
当从航天飞机或人造地球卫星上对进行遥感观测时,所获取的卫星图像远比在地面上或航空摄影飞机上观测的视域范围大得多,且又不受地形地物阻隔的影响,景观一览无余,,为人们研究地面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例如,一幅陆地卫星TM图像可反映出地面34 225k㎡ (即185㎞ Χ 185㎞)的景观实况。我国全境仅需500余张这种图像,就可拼成全球卫星影像图。因此,遥感技术为宏观研究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诸如区域地质构造和全球环境等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 信息量大
遥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不仅能获得地物可见光波段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紫外、红外,微波等波段的信息。不但能用摄影方式获得信息,而且还可以用扫描得信息。遥感所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用常规传统方法所获得的信息量。这无疑扩大了人们的观测范围和感知领域,加深了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例如,微波具有穿透云层、冰层和植被的能力;红外线则能探测地表温度的变好等。因而遥感使人们对地球的监测和对地物的观测达到多方位和全天候。
- 具有连续观测的特点
当代遥感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具有连续观测的特点。遥感通常为瞬时成像,可获得同一瞬间大面积区域的景观实况,通过卫星绕地球的周期运转,可不断地获得现势性好、更新周期短的多时相遥感图像,而且可通过不同时相取得的资料及像片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地物动态变化的情况,为环境监测以及研究分析地物发展演化规律提供基础。
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即可对全球陆地表面成像一遍,气象卫星甚至可每天覆盖地球一遍。因此,可及时地发现病虫害、洪水、污染、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为灾情的预报和抗灾救灾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资料。
此外,遥感还具有用途广,效益高的特点。遥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水文、气象、地理、测绘、海洋研究、军事侦察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深入到很多学科中,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而遥感成果获取的快捷以及所显示出的效益,则是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遥感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从空中拍摄地面的照片,最早是1858纳达在气球上进行的。1903年福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使航空遥感成为可能。1906年,劳伦士用17只风筝拍下了旧金山大火这一珍贵的历史性大幅照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台航空摄影机问世,英国空军拍下了德国的炮兵阵地。由于航空摄影比地面摄影有明显的优越性,如视场开阔,无前景挡后景,可快速飞过测区获得大面积的像片,使得航空摄影和现在更广泛地包括摄影和非摄影在内的各种航空遥感方法的到飞速的发展。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使卫星摄影测量成为可能。1959年从人造卫星发回第一张地球像片,1960年从“泰罗斯”与“雨云”气象卫星上获得全球的云图。1971年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地对月球表面进行航天摄影测量。同年美国利用“水手”号探测器对火星进行测绘作业。1972年美国地球资源卫星(后改称陆地卫星)上天,其多光谱扫描(MSS)影像用于对地观测,使用遥感作为一门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全球子贵的人造卫星达到3000颗,其中提供遥感、定位、通信传输的数据和图像服务的将近500颗。目前世界各国已建成的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超过50个。
现有的卫星遥感系统(科学试验、海洋遥感卫星、军事卫星除外)大体上可分为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和测图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