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孔乙己》对我而言有太多理由,*鲁迅*、*周树人* 作为网络 meme 已经过去了 7 年,但我的起点是人们越发的使用“脱不掉的长衫”和“孔乙己”来讽刺一个角色、一种现象。
中学时全文背诵的课文竟是一点没有印象,未遗忘的是,鲁迅文学代表着中国文学思想觉醒年代的象征,是心灵麻木的自我救赎。
经历了各个阶段的信息茧房,终是在而立之年进入了事件本质和具象去魅的下一个层苦难,回想起来,每一阶段的轮回都是不断地麻木和觉醒,又在下个阶段麻木的更深。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就是我这一层的终点站。
脱不掉的长衫
孔乙己,一个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的落魄文人,时代变革的失败者。他的一生揭露了旧时代社会的虚伪和麻木,把封闭且残酷的旧社会呈现给读者。
随着科举考试被废止,他和许多读书人一样,在科举这个赛道里,靠着“茴”字有几种写法与他人卷生卷死几十年,个人过往的所有努力在时代的变革前变得极其可笑且一文不值。
我对科举考试带来的“茴”有几种写法这种填压式教育和内卷深恶痛绝,另一面,我同样理解西方商业对 *"fake it, and make it"* 带着自信去学习和研究的认同。
张艺谋老师的《霸王别姬》,同样刻画了一个程蝶衣这样的旧时代角色,作为影视传媒的教科书作品,还是学生的我反复写了不下于十篇影评,那句 “要成角儿,就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的台词一直存在我心中不停拉扯。
孔乙己一身长衫却又满是补丁,死抱着的长衫,是作为读书人仅存的自尊,作为社会一分子无力的挣扎,也是作为一个人最后的精神底线。
当他试图教小伙计写字时,脸上立刻绽放出光彩,立刻就用指甲沾着自己舍不得一口气喝完的酒,在柜台上写了起来,见对方却毫不热心,便又叹了口气显得极其惋惜。
1999 年的春晚小品《打气儿》,黄宏饰演了一个自行车厂工人,因下岗后内心极度空虚,跑到街边吆喝,为路人免费修理自行车。
还有读书一生也没成气候,干不好粗活,放不下读书人架子吆喝的原型“亦然先生”,都不禁让我想到实习时的艰难处境和国内的大龄魔咒。
孔乙己的言辞充满书生气息,仍固执的无法摆脱“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和道德约束。他“君子固穷”的争辩被社会的嘲笑与冷漠所践踏,显得无力而荒谬。
“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有部微电影,描述了一个《瓦力机器人》中那样的乌托邦体系,资源富足没有犯罪,人们不再需要工作但仍是准时上班,灰蒙蒙的工厂电脑桌椅整齐排列,此外空无一物。人们井然有序,日复一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这些工作没有任何意义,只用来满足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是种畸形且脆弱的平衡,表面上和谐,实则被虚伪和压抑支配,在同一个环境呆久后,为工作而工作的“舒适圈”,成为了孔乙己的长衫般重要的精神麻醉。
孔乙己他想保留自己仅剩的尊严,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所剩无几。有几回,孩子们听闻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他时,虽贫困仍散豆给孩童,一人一颗。
孩子们吃完后仍望着碟子,他慌了神,伸出五指罩碟,“我已经不多了”,孩童嬉笑散去。“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似乎在说服自己,豆子虽少,却也不至于完全没有。
鲁迅细腻的描写无声揭示了孔乙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用“罩碟”这一动作掩饰自己的不安,却也无力改变命运。
孩童们的笑声此刻显得特别刺耳,他们并不理解孔乙己的处境,仿佛他不过是一个娱乐的对象。
孔乙己依然抱持着“知识分子”的自尊,但这份自尊在社会的压迫下显得愈加微弱和可笑。他不厌其烦地与人分享书中的知识,却无法得到理解和尊重,反而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
他自知不能和众人谈天,便只好对孩子说话,他教小伙计写字,换来的也只有“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他身上的无奈与愚忠,他的坚持、对知识的执着,都在现实的恶意和戾气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他的每一次回应,每一次讲解,都是他内心坚持自尊的挣扎,但也反映了社会对他深刻的排斥与冷嘲热讽。
孔乙己真如他人所说么,众人偏偏喜欢在他的伤口上反复撒盐取乐,不断打击他最后残余的那点自尊,他挣扎争辩得越厉害,众人就越兴奋,那种践踏他人自尊的快感就越越足。这种对弱者的冷漠与漠视,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的麻木和残酷。
文章以小伙计的主观视角阐述,孔乙己在店里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酒客们却传言对他种种品行不端的指责。众人哄笑他时,连孩子们也跟着嘲笑,掌柜取笑他时,小伙计也跟着附和而不会被责备。
人们为登上道德的制高点,卸下心理负担,掺杂了多少水分与不堪,我们如孔乙己那样无法得到理解和尊重,却也像小伙计那样附和。
扮演鄙视链条中的一份子,在职级游戏中自得其乐,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论据麻痹自己,这种精神上的互相折磨,我们总是能在《孔乙己》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孔乙己的无奈在于,他既有知识,又无力改变命运。在那个崇尚科举的年代,知识却无法带给他温饱和体面,反而成了他被排斥的理由。
他在柜台边小心翼翼地忍受短衣帮的嘲笑,保持着最后的尊严,却又在社会的冷漠中显得无力又卑微。嘴里念叨着“茴”字的四种写法,成了他自尊的象征,也成了嘲笑的由头。
孔乙己在的时候,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他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我也曾像孔乙己一样“好为人师”,固执的在 juejin 这样“标题导向”的社区中无效学习,在焦虑和充实感中纠缠,就像是为了维护尊严而说服自己时的“罩碟”。
但是摆脱孔乙己的终点,永远是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坚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像《无声告白》那样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变革
孔乙己没有恶行,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他被打断了腿,成了酒馆的笑料,最后甚至默默无闻地死去,连他的去世也没有人关心。在这个社会中,弱者被压迫,而旁观者早已麻木不仁。鲁迅的描写既是对这种冷酷社会的控诉,也让读者反思对待弱者的态度。
---
刚毕业时,
作为一个理科数载的学生,偏偏走过失败的影视传媒求学路,我从没忘记审视自己差劲的文韵功底,却也在社会和数字中麻木。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