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下的这四句诗,穿越千年时空,依然刺痛着现代人的心。
如果看过我之前的文章,就知道我很喜欢孟浩然的这首诗,我也不止一次的分享过。
这位隐逸诗人表面写的是面对浩瀚洞庭湖无法渡过的困境,实则抒发了自己身处盛世却无从施展抱负的深切苦闷。他渴望渡水却无舟船,闲居在家又愧对时代,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人垂钓,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触,何尝不是当代人的普遍困境?
现代人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富足的时代,科技让我们能够上天入地,信息技术让全球知识触手可及。表面上,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去实现自我。然而,无力感却依然如影随形。
我们想改变职业生涯,却困于经济压力不敢妄动;我们想追求理想生活,却被各种社会期待所束缚;我们关心社会议题,却常感个人力量微薄;我们渴望深刻人际关系,却在数字洪流中越来越孤独。
孟浩然的痛苦在于,他明明有才华和能力,却找不到通往实现的路径。这与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处境何其相似——教育给了我们知识和视野,现实却未能提供相应的机会和舞台。
这种“志与功”之间的矛盾,正是“人生根本问题之一”。我们有所追求,却无力达成;有所看见,却无法触及。
那么,如何面对这种无能为力的痛苦?
孟浩然的选择是写下诗篇,向当权者表达自己的心声。这种诗的类型也叫拜谒诗。虽然他的仕途最终未能如愿,但他的诗歌却流传千古,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不朽。李白也把孟浩然看作自己的偶像,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对于当代人而言,或许我们可以:
接纳有限的自我。认识到个人能力的边界,明白不是所有愿望都必须实现,也不是所有理想都能够达成。
重新定义成功。不必将他人的“垂钓”成果作为自己必须“得鱼”的标准,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实现方式。
重视微小行动。巨大的改变往往始于微小的步伐,一次简单的尝试或许就能打开新的可能性。
寻找同行之人。孤独加剧无力感,而志同道合者的陪伴能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勇气。
孟浩然的诗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触碰了人类处境中某种永恒的东西——欲望与能力之间的鸿沟永远存在,而我们的尊严恰恰体现在明知鸿沟存在仍不放弃追求的勇气中。
在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时代,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或许正是真正力量的开始。当我们学会与局限共存,反而能够更自由地行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从无能为力到力量有限,到微小的改变,到涓滴之水,汇成江湖。
正如加缪所说:“不求永生,竭尽人事”无论有舟无舟,我们都得继续渡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