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Scalers《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如晨钟叩响混沌的心门,惊醒了我过往对课堂的轻慢。曾几何时,我也将大学的讲堂视作可有可无的背景板,刷手机、赶作业成了默认动作。看完这篇文章才惊觉自己的浅薄。
学生有时候是很目光短浅的群体,这也是大学学习的核心目的之一,提升视野和格局,不要那么目光短浅。要以学生那丁点的行动量要拿来判定大学课程有用和无用,是很可笑的行为。大学生在大学需要练习的一个本事是,给你一门课程,你学到你能力范围内的最好,也许这未必会是全局的最好,但是至少是突破你自己能力般的好,因为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的确很大。
课堂是知识的精密齿轮组。教授们用数十年沉淀的教学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打磨成环环相扣的逻辑链。错过一次推导过程,便可能在应用时陷入思维断层;轻视一堂案例分析,就少了一次把理论落地的实践预演。这不是简单的考勤问题,而是构建知识大厦时不可或缺的基石累积。
更珍贵的是流动的思维场域。当老师的提问激发思想的火花,同学的见解碰撞出多元视角,这种即时的思想共振,远非课后独自摸索所能替代。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讲解,实则是打开学科大门的密钥,此刻打盹错过的细节,未来可能要花十倍精力弥补。大学里我们将近有100多个学分的机会让我们持续地培养专注力力。而如果在大学里持续散漫形成习惯,我们会发现在后续工作以及学习中,会很难让自己专注。于是即使到关键时刻,我们的弦也是绷不起来的,于是就基本上就是一个废人了,因为要我们上的时候,我们能力不足。
如果没有能力始终如一地跟着老师走完一堂课不走神不分心,多年以后就会发现一篇超过2000的文字你竟然看不完跟不上没耐心。然后你还开始找一些什么“大道至简”的理由来给自己的阅读无能找理由,大学是让我们通透地学一门专业的最好机会,在掌握这些复杂的细节和规律并熟练应用之前,没有资格谈大道至简的,因为深度和力度都不够。
作为大学生,我们上课时更应该认真听讲,目光追随着黑板上的粉笔轨迹,在笔记间隙写下思考的批注。因为懂得,此刻书桌前的每一次专注,都是在为未来的职业高度积蓄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