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运的起点:从“跳出农门”的梦想到踏入一中
1993年的夏天,命运将我带到了政和一中,这并非我中考的第一志愿。在那个年代,对于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考入中专或师范是“跳出农门”的终极梦想——这意味着“农转非”,吃上“国家粮”,为家族争光。村子里鲜有大学生,城关的堂哥堂姐们也未能叩开大学之门。尽管我的成绩是镇前中学第一名,却遗憾地与心仪的重点中专失之交臂,最终以高分进入了政和一中的高中部。
学费是一道坎。一百多元的费用让常年抱病的父亲愁眉不展。幸得在外经商的姑姑家表哥慷慨解囊,特意回乡为我备齐学费,父亲随后也随表哥远赴江西务工。这份支持,是我求学路的起点。
二、高中伊始:目标的确立与奋斗的开始
我被分在高一(4)班,教室孤零零地位于高中部一楼,紧邻校医室。那时的校园布局清晰:进门左手边是初中部与补习班,边上是通告栏;前方小广场左侧是办公楼,正前方矗立着高中部和实验楼,楼墙上醒目地写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个子小,高中三年始终坐在前排。
虽然未能圆中专梦,但从踏入一中的第一天起,我就暗自立誓:必须考上大学。尽管对大学所知甚少,但我深知那是实现“农转非”、改变家庭命运的阶梯。这信念支撑着我度过了四年苦读的时光,学业成绩也始终保持良好。
三、住宿生涯:生活的艰辛与同窗的情谊
整个高中,我都住在学校宿舍。五层宿舍楼,男生住低层(1-3楼),女生住高层(4-5楼),中间一道铁门相隔。十二人一间的宿舍,六张上下铺,条件简陋却充满人情味。住宿让我结识了许多来自各乡镇的同学和高年级学长,相处中收获良多。
一日三餐离不开那个铝制饭盒。放学后,我们带着米杯冲向食堂,找到自己的饭盒,吃完洗净、淘米、加水,再放回巨大的蒸屉等待下一餐。蒸饭生活从初中就开始了。在镇前中学,每周从家带一瓶咸菜(萝卜干、酸菜、笋咸、豆豉、豆腐乳...种类繁多,无一不咸,只为防腐),便是一周的菜肴。到了一中,虽然告别了顿顿咸菜的日子,但因家境拮据,食堂打菜也仅限于能下饭的简单菜肴。
四、分科与加压:高考迷雾中的坚持
高二文理分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条让我毫不犹豫选择了理科,进入高二(5)班(文科两个班,理科四个班)。此时,高考的脚步声渐近。宿舍里与高三补习生的接触,让我对大学有了具象认知,更庆幸自己选择了高中这条路。看着社会飞速发展,也更加坚信唯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小县城,拥抱广阔天地。回望当初选择中专的同学,不免觉得他们若读高中,或许能考上更好的大学。
学习氛围日益紧张。金庸武侠小说风靡一时,不少同学沉迷其中,不惜花钱租书(约一元一本),耽误学业。我深知家境的艰难和学业上的差距(成绩尚在中上,但未达年段顶尖),考大学的巨大压力像鞭子一样时刻抽打着我,抵御住了小说的诱惑,始终未曾触碰《射雕》《神雕》等名篇。
五、高三折戟与“完整人生”的预言
高三的班主任是数学魏老师。他的话令我记忆犹新:一是激励——“你们若真够强,学校这一届将以你的名字命名,就像‘朱国怀那届’”(朱国怀因高考全省名列前茅而闻名)。另一句却仿佛宿命的预言——“没有经历过补习(高四)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1996年高考,我们班遭遇滑铁卢,成绩惨淡,大部分同学包括我在内,都踏上了复读之路,应验了魏老师的话。750分总分,我只考了四百多分(具体分数已模糊),连省专线(470分)都未达到,更遑论本科线(486分)。
六、补习岁月:磨砺与新生
高考失利后的暑假,我在镇前老家默默帮农。去复读,是我心中无声的决定。父母虽未明言,那份期望落空的煎熬我能感受,但他们依然信任我能拼出来。
我加入了补习班(理科两个班之一)。教室位于校门左手边初中部三楼尽头,宽敞却拥挤着七八十人。这个混合班里有高四、高五甚至更高复读生,每个人都带着高考的伤痕和重新证明自己的决心。补习期间,我与几位同学在校外合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几次月考后,我的排名稳步上升,跻身理科补习班前列。
补习生活压抑沉重。有同学去县城录像厅包场解压(据说警察查场时会喊“一中二中的滚出去”),而我从未涉足。大家埋头苦读,经历过“社会第一次毒打”,深知高考这座“独木桥”的残酷。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心碎的事:一位来自同乡镇前的同学压力过大,从教学楼跳下(所幸送医后脱险并康复)。这悲剧也波及到他同在补习的姐姐。它时刻警醒着我们:那些当时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随时间流逝,终会显出它真实的尺寸。
七、金榜题名:圆梦西北旗舰
1997年,高考改革节点之年,大学毕业分配走向终结。当福建省重点本科(第一批院校)分数线(546分)公布时,我以631分的成绩跨越了这道门槛(当年试题难度大,普通高中升学率仅约10%)。在信息闭塞的年代,等待录取通知书尤为煎熬。直到邮递员送来那份烫金大红封面的特快专递——我被地处大西北的兰州大学数学系录取!
虽有同学调侃“兰州洗澡都难”,但于我而言,省会的条件远胜于农村的艰苦。当时的兰州大学,以其雄厚的实力(SCI论文全国前三、基础学科竞赛强劲、国家战略支点地位)被誉为“西北学术旗舰”,是响当当的“211工程”重点大学。这为我现在从事的人工智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八、尾声:时光荏苒,祝福母校
二十八年弹指一挥间。欣闻母校政和一中迎来百年华诞,昔日同窗叶积友已担任校长。衷心祝愿他,祝愿政和一中,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桃李芬芳,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