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中,我们探讨了「为什么用智能搭建」。今天,我们将拆解搭建任务管理系统的真实案例,亲历从「说需求」到「应用上线」的完整旅程,揭秘智能搭建的六大核心步骤!
第一步:需求理解——对话驱动,精准捕捉需求
用户向AI提出需求:
"我想制作一个任务管理系统,用于部门日常管理,供团队负责人使用。核心功能包括每周任务填报、本周总结及下周计划,还需要一个管理看板,方便查看任务完成情况。"
AI通过多轮对话细化用户需求:
“您提到需要任务管理系统,能否补充表单字段细节?例如任务包含哪些信息?看板需要展示哪些指标?”
第二步:功能设计——AI自动生成框架,可视化呈现
AI基于对话结果,快速生成初版设计,包括表单、角色与数据字典、数据可视化看板等用户指定的关键模块。
表单设计:字段、逻辑与权限一目了然
角色与数据字典:权限分级与数据标准化
数据可视化看板:提供实时任务统计与团队分析
第三步:需求确认——灵活调整,快速迭代
根据AI生成的内容,用户提出补充需求,AI即时响应,动态调整设计。
在该场景中,用户新增需求:增加「部门管理角色」,需支持查看全部数据。
第四步:任务规划——AI驱动开发,一键生成
确认需求后,系统自动规划开发路径。
任务管理系统的开发步骤为:角色字典配置 → 表单创建 → 看板搭建。
第五步:生成与验证——所见即所得
AI完成开发后,用户可直接查看成果,并进行可视化的配置调整。
数据模型:设置字段与关系图谱
表单界面:配置直观的任务填报入口
权限管理:设置灵活的角色配置
数据字典:配置标准化字段管理
管理看板:为系统增加实时任务概览
第六步:上线测试——即刻可用,快速验证
配置完成后,系统即可使用。用户可直接登录系统,完成以下操作:
(1)任务填报:填写任务详情,实时同步数据
(2)可视化看板:部门负责人可查看任务完成总体情况
总结:为什么智能搭建的闭环更稳
规范的智能输出:AI生成的低代码应用具备可视化管理、实时可控及版本回滚能力,确保每个环节符合预设搭建标准。
极简的交付路径:通过给出需求-模型设计-界面生成-流程配置-一键发布的链路,消除传统开发中的冗余环节。
可持续的进化能力:基于标准化框架,业务人员可直接参与迭代优化,使系统持续适配业务变化。
如果你也在为“简单需求、重复搭建、快速响应”这些问题头疼,试试把需求“说”出来,让智能搭建把规范落地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