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 “双碳” 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双重驱动下,能源管理系统(EMS)作为工业、建筑、园区等场景实现能耗优化、碳排管控的核心工具,其国产化替代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命题。长期以来,我国 EMS 市场高度依赖西门子、施耐德、ABB 等国外厂商的闭源系统,不仅面临运维成本高、技术迭代受限于人、数据安全存隐忧等问题,更在关键能源场景的自主可控层面存在 “卡脖子” 风险。
开源生态的兴起为 EMS 国产化提供了全新路径。开源模式通过开放代码、协同创新、社区共治的特性,打破了闭源技术的垄断壁垒,使国内企业与开发者能够基于成熟开源项目快速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MyEMS 作为一款面向能源管理的开源系统,具备模块化设计、轻量化部署、多场景适配等优势,其国产化实践不仅为 EMS 领域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方案,更探索了 “开源生态赋能国产化” 的落地路径。本文将从开源生态价值切入,深入剖析 MyEMS 的国产化架构设计,梳理其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路径,并结合实践案例验证成效,为能源管理系统国产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开源生态赋能 EMS 国产化的核心价值
开源生态对 EMS 国产化的支撑作用,体现在技术破壁、协同创新与安全可控三个维度,为国产化实践扫清了关键障碍。
(一)降低技术壁垒,缩短国产化周期
闭源 EMS 的核心算法与架构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国内企业若从零研发,需投入数年时间攻克数据采集、能耗建模、优化调度等关键技术。而 MyEMS 等开源系统已开放核心代码(如基于 Python 的能耗分析模块、基于 InfluxDB 的时序数据存储模块),国内团队可在开源基础上直接进行二次开发,省去 “从 0 到 1” 的技术探索成本。例如,某园区 EMS 项目基于 MyEMS 开源框架,仅用 3 个月便完成了国产化适配,较传统闭源系统研发周期缩短 60% 以上。
(二)促进协同创新,提升系统适配性
开源生态的社区化协作模式,能够汇聚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针对国内能源场景的特殊性(如 “峰谷电价” 政策、多能互补供能结构、区域碳排核算标准)进行定制化优化。MyEMS 社区已形成涵盖 “硬件适配 - 软件开发 - 场景验证” 的协同网络:国内硬件厂商(如海兴电力、华立科技)为 MyEMS 开发专用智能电表,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基于 MyEMS 优化光伏 - 储能协同调度算法,企业用户则反馈工业场景的实际需求,推动系统迭代。这种协同模式使 MyEMS 的国产化版本更贴合国内用户需求,适配性远超国外闭源系统。
(三)保障透明可控,强化数据安全能力
闭源 EMS 的黑箱特性导致其存在数据泄露、后门风险等安全隐患,而开源系统的代码透明性为安全审计提供了基础。MyEMS 的开源代码可由国内团队进行全链路审计,排查潜在安全漏洞;同时,基于开源技术栈(如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的二次开发,能够实现 “数据采集 - 存储 - 分析 - 应用” 全流程的自主可控,避免核心能源数据流向境外。某省级电网 EMS 项目通过对 MyEMS 代码的安全审计与国产化改造,成功将数据留存率提升至 100%,消除了数据跨境传输的安全风险。
三、MyEMS 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路径
基于开源生态的 MyEMS 国产化实践,并非简单的 “代码复制 + 硬件替换”,而是通过 “核心掌控 - 供应链协同 - 标准共建 - 生态培育” 的路径,构建全链路自主可控体系。
(一)核心代码自主掌控:从 “使用开源” 到 “主导迭代”
开源代码的开放性不代表自主可控,需通过二次开发与核心模块重构,实现对关键技术的掌控:
- 代码审计与重构: 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对 MyEMS 开源代码进行全量审计,排查潜在漏洞与依赖风险(如国外开源组件的许可证风险),并对核心模块(如能耗优化算法、碳排核算模型)进行重构,替换依赖国外库的代码(如将 Python 的 Pandas 库替换为国产的 PyDataKit 库);
- 自主分支维护: 在 MyEMS 社区主分支基础上,建立国产化专用分支(MyEMS-Domestic),定期同步主分支更新的同时,独立开发适配国内场景的功能,确保核心技术不受制于社区;
- 安全漏洞响应: 建立自主的漏洞监测与修复机制,与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CNNVD)联动,一旦发现开源组件的安全漏洞,可在 24 小时内完成修复与版本更新,避免依赖国外社区的响应周期。
(二)供应链国产化协同:构建 “硬件 - 软件 - 服务” 一体化生态
自主可控需依托完整的国产化供应链,MyEMS 通过与国内上下游企业建立协同机制,实现供应链的稳定可控:
- 硬件供应链: 与海兴电力、华为、曙光等硬件厂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适配 MyEMS 的专用硬件(如定制化智能电表、边缘网关),确保硬件供应的稳定性与兼容性;
- 软件供应链: 与 openGauss、Nacos 等开源社区建立合作,参与开源组件的迭代规划,优先获取国产化适配的技术支持,同时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如麒麟 OS)、中间件与 MyEMS 的兼容性认证;
- 服务供应链: 联合国内系统集成商(如东软、太极股份),建立本地化的运维服务团队,替代国外厂商的运维服务,缩短故障响应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以内),降低运维成本。
(三)标准体系共建:推动开源 EMS 的国产化标准落地
标准是自主可控的 “规范保障”,MyEMS 通过参与国内标准制定,推动开源 EMS 的国产化规范化:
- 参与国标制定: 联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与《开源能源管理系统技术要求》《能源管理系统国产化适配指南》等国家标准的编制,明确开源 EMS 的技术指标、安全要求与适配流程;
- 建立行业规范: 针对工业、建筑、园区等细分场景,联合行业协会(如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制定开源 EMS 的行业应用规范,统一数据接口、功能模块与验收标准,避免 “各自为战” 的适配乱象;
- 开展认证工作: 与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NITS)合作,开展 MyEMS 的国产化认证(如 “自主可控等级认证”),通过认证的系统可纳入政府、国企的采购目录,加速国产化推广。
(四)开源生态培育:吸引国内力量参与协同创新
开源生态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参与,MyEMS 通过多维度举措培育国内开源生态,为自主可控提供长期动力:
- 高校合作: 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能源与计算机学院建立合作,设立 “开源 EMS 开发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 MyEMS 的代码贡献与场景验证,培养国产化 EMS 的专业人才;
- 企业共建: 发起 “开源 EMS 产业联盟”,吸引能源企业、IT 企业、硬件厂商加入,共同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联盟成员可共享代码、技术文档与市场资源;
- 社区运营: 搭建中文社区平台(如 MyEMS 中文官网、Gitee 代码仓库),提供中文技术文档、视频教程与在线答疑,降低国内开发者的参与门槛,目前中文社区已聚集超过 5000 名开发者,累计贡献代码超 10 万行。
四、实践案例:某工业园区 MyEMS 国产化系统的应用成效
为验证 MyEMS 国产化实践的可行性与价值,某长三角工业园区(占地 5 平方公里,涵盖 20 家制造企业)于 2023 年部署了基于 MyEMS 的国产化能源管理系统,替代原有的西门子 S7-1500 系列闭源系统,实施周期 6 个月,应用成效显著。
(一)实施前痛点
1.技术依赖: 原系统核心算法与运维服务依赖西门子,新增功能(如碳排核算)需支付高额定制费用,且响应周期长达 3 个月;
2.数据安全: 原系统数据存储于西门子云端,存在数据跨境传输风险,不符合《数据安全法》对关键能源数据的管控要求;
3.成本高昂: 原系统的硬件采购成本(含网关、服务器)约 800 万元,年运维费用超 100 万元,且硬件更新需同步采购国外配件。
(二)国产化改造方案
基于 MyEMS 的国产化架构,该园区实施了以下改造:
1.感知层: 替换 200 台西门子智能电表为海兴电力 DTZ178 电表,部署 50 台汇川技术的温湿度传感器;
2.传输层: 部署 30 台华为 IE4000 边缘网关,适配 GB/T 19582 协议,实现数据加密传输;
3.平台层: 采用 2 台曙光鲲鹏服务器,部署 openGauss 数据库与 Nacos 中间件,运行于麒麟 OS;
4.应用层: 开发定制化碳排核算模块与负荷优化模块,对接园区光伏电站与储能系统。
(三)应用成效
1.自主可控率提升:系统核心组件(硬件、软件、算法)的国产化率从改造前的 15% 提升至 95%,消除了对国外厂商的技术依赖,数据留存率 100%,符合《数据安全法》要求;
2.成本显著降低:硬件采购成本降至 480 万元(较改造前降低 40%),年运维费用降至 30 万元(降低 70%),且后续功能迭代无需支付国外厂商的定制费用;
3.能源效率优化:通过 MyEMS 的负荷优化模块,园区峰谷时段的负荷转移率达 25%,年用电量降低 12%,折合二氧化碳减排约 1800 吨,同时光伏消纳率提升至 90%(较改造前提升 15%)。
五、挑战与展望
(一)当前面临的挑战
尽管 MyEMS 的国产化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三大挑战:
1.开源人才短缺: 国内熟悉 “能源领域 + 开源技术 + 国产化适配” 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导致部分企业在 MyEMS 二次开发过程中面临技术瓶颈;
2.硬件稳定性待提升: 部分国产传感器、网关的长期运行稳定性(如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故障率)仍略逊于国外品牌,需进一步优化;
3.跨场景适配难度大: 不同行业(如钢铁、化工、建筑)的能源管理需求差异大,MyEMS 的通用模块需进行大量定制化开发,适配成本较高。
(二)未来展望
1.技术融合升级: 结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提升 MyEMS 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基于数字孪生构建园区能源模型,通过 AI 算法预测能耗与碳排趋势,实现 “预测 - 优化 - 调度” 的闭环管理;
2.标准体系完善: 推动《开源能源管理系统安全评估规范》《能源管理系统国产化适配测试方法》等标准的落地,形成 “技术 - 标准 - 认证” 的完整体系,规范行业发展;
3.生态规模扩大: 依托 “开源中国”“Gitee” 等国内开源平台,扩大 MyEMS 中文社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企业与开发者参与,形成 “代码贡献 - 场景验证 - 商业落地” 的良性循环,推动开源 EMS 成为国产化替代的主流选择。
六、结语
MyEMS 的能源管理系统国产化实践,证明了开源生态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自主可控的有效路径。通过 “分层架构的国产化适配” 与 “全链路的自主可控路径设计”,MyEMS 不仅解决了能源管理系统的 “卡脖子” 问题,更为其他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 以开源为起点,以核心技术掌控为核心,以供应链协同与生态培育为支撑,最终实现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的跨越。
在 “双碳” 目标与能源安全战略的背景下,开源 EMS 的发展不仅关乎企业的降本增效,更关乎国家能源数字化的自主可控。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开源生态的培育与标准体系的建设,推动更多像 MyEMS 这样的开源项目落地,为我国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