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浅谈并分享一种较为高效的学习方法

浅谈并分享一种较为高效的学习方法

2025年9月14日版本号V3.1

本文为小红书平台文章副本(原创)


目录
    • 浅谈并分享一种较为高效的学习方法
  • 序言
    • 版本
    • 学习方法重要性
    • 学习观点
  • 第一章 问题综述
    • 错误心态
  • 第二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实战版
    • 第一步: 准备
      • ① 准备书籍文件
      • ② 判断阅读目的
      • ③ 规划书籍所需时间
    • 第二步: 阅读第一遍: 将书读厚
      • ① 检视阅读(0.5~1小时内)
      • ② 写下阅读动机[2]
      • ③ 判断书籍类型
      • ④ 创建思维导图框架
      • ⑤ 分析阅读-章节为单位
        • 【Step1】:找出关键词句(瞬时记忆)
        • 【Step2】:更新局部导图(短期记忆)
        • 【Step3】:更新读书笔记
    • 第三步: 阅读第二遍: 将书读薄
      • ① 调整全局思维导图
      • ② 简化全局导图
    • 第四步: 阅读第三遍: 将书内化
      • ① 写读书文章
    • 第五步: 阅读第四遍: 将书掌握--复习(长期记忆)
    • [第六步: 主题阅读]体系化的笔记
  • 第三章 如何做课程笔记?实战版
    • 章节序
    • 第一步: 准备
      • ① 选择笔记方法
      • ② 选择笔记载体
      • ③ 学习主体内容
      • ④ 构建框架
      • ⑤ 信息筛选
    • 第二步: 记笔记(短期记忆)
    • 第三步: 复习笔记(长期记忆)
  • 第五章 如何阅读专业书籍?
    • 独孤九剑学习法
      • 第一式:破书式(快速构建框架-打破思维恐惧)
      • 第二式:想象式(碎片时间-牢记内容-不断思考-打牢基础)
      • 第三式:强迫式(通读-基础练习-难度提升练习)
      • 第四式:争论式(费曼技巧-查漏补缺-以教代学)
      • 第五式:攻击式(专项练习-找短补短-解析透彻)
      • 第六式:问答式(寻找问题-精益求精)
      • 第七式:激发式(调整心态-行动见真知)
      • 第八式:熏陶式(更好环境-更高平台)
      • 第九式:综合式
  • 第五章 学习方法(理论版)
  • 参考书籍

序言

版本

2025年9月14日版本号V3.1

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 将内容进行归并, 去中心化, 而非单独书籍归类.

学习方法重要性

学习方法直接影响转换效率, 能起到改变人生轨迹的地步. 学习方法不对,很可能导致白努力,营造努力的假象。

before after
主要文体 网络小说、网络推送短文 社科、工业、文学小说、大佬长篇文章、论文、主动搜索
学习专注 不定, 凭借心情, 只能专注1小时, 会被噪音、手机等干扰. 形式主义极其严重!效率极低. 能专注1天, 能专心做事情, 有轻重缓急. 能简则简. 以高效率为主.结合Microsoft ToDo和Outlook
阅读方式 采用小学阅读方式, 顺序阅读, 基本阅读.书籍偏低龄化. 结合社科书籍, 引入高级先进的阅读方式.
笔记方式 无脑勾画-->带一点点脑抄书到本子上--->抄书到活页本上--->活页本简单分类整理--->【电子化开始】机械式打字到OneNote-->复制粘贴到印象笔记-->结合OCR和扫描仪、ipad, 笔记有分重点的到.md-->加入思维导图--->结合记忆卡-->【去冗余,浓缩】 主题阅读, markdown精简笔记, 去冗余化
复习方式 机械重复 Anki遗忘曲线,实际行动为主

学习观点

学习的两大准则:

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 ---生产效率

当日事当日毕, 当日不能毕的也必须想方设法在当周完成!

  1. 高效笔记与记忆法: 采用思维导图构建框架,注重语义单元理解,避免无效抄录,以节省时间。
  2. 求精不求多原则: 知识的价值在于深度掌握和长期记忆,而非追求阅读数量。
  3. 学以致用原则: 衡量知识(包括书籍)价值的标准在于其对个人当前实践的实际效用。
  4. 知识价值认知: 深刻认识到知识是提升个人能力、区分层次、实现未来价值的最可靠投资。

第一章 问题综述

错误心态

错误内容 原因 正确做法
时间戳随处可见 营造一种自我感动, 在句段后面大量加入摘录时的时间戳. 在"版本日志"中加入大幅修改
笔记不提炼为自己的实践经验 笔记散乱, 内容冗余, 几乎不复看, "信息--行动比"很低 书籍是为自己服务, 在做好笔记后, 应当通过实践融入到自己的方法论中
收集一大堆书籍, 买很多书籍 形式主义太重, 实际行动太少. 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目标--自我成长" 而服务的, 别的都是工具, 是过程, 最简最佳效率即可. 能用就行, 第一时间行动.
追求读书数量 指定很多无法完成的指标, 导致可预见的无效努力 质量>>数量
制定很多方法/计划 制定的方法/计划 过于混乱和复杂, 数量版本太多, 不切实际的内容太多. 精简化, 逻辑清晰, 章节独立.
舍不得丢弃 收集很多资料、设备, 舍不得丢弃, 导致行动效率不断缓慢 断舍离, 以索引为主. 将实际用不上的都剔除掉, 只保留内核.

第二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实战版

一次最多同时进行两本, 且两本互不干扰, 相互独立.

提升理解力而阅读一本: 块时间

消遣/获得资讯一本: 碎片时间

第一步: 准备

① 准备书籍文件

  1. 查看评分: 豆瓣评分查看版本
  2. 查看中图法分类: 知道本书对应类别
  3. 电子版: 准备电子版, 并导入到阅读软件.
    1. 阅读纸质版: OCR电子版

② 判断阅读目的

类型 示例 对应时间段 方法/备注 预估收获
供消遣阅读 网络小说 碎片时间 被动阅读 打发时间
为获得资讯阅读 新闻、杂志 碎片时间 被动阅读 没有相应背景则无意义, 仅提升知识量, 无法提升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提升理解力而阅读 社科 完整时间块(≥90分钟) 主动阅读 提升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若为主动阅读的书籍, 则需判断所需层次:[1]

flowchart TDA[主动阅读] --> B[一级: 基础阅读]B --> C[二级: 检视阅读]C --> D[三级: 分析阅读]D --> E[四级: 主题阅读]

③ 规划书籍所需时间

一天2小小时, 一周7天. 一天一章节.

参考时间:

  • 社科 20h
  • 工业 60h
  • 文学 10h

社科工业书籍根据书籍章节, 排入日程. 其余书籍, 碎片时间阅读即可.

第二步: 阅读第一遍: 将书读厚

由于检视阅读 包含基础阅读, 故直接开始检视阅读[1:1].产出 局部碎片化的笔记

① 检视阅读(0.5~1小时内)

有系统地略读. 通过速读判断此书是否需要精读?

  1. 看书面页、序、封面的宣传简介: 了解这本书的类型
  2. 看目录页: 了解书籍框架
  3. 看索引页: 了解书籍专业词汇
  4. 将书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遍: 通过目录找一些你认为重要的章节来读一下,
    1. 了解书籍内容结构, 有哪些冗余, 有哪些重点总结.
    2. 标注出重点章节
    3. 保持专注, 不要打开评论, 用手指着读,逐渐加快提升阅读效率
    4. 遇到困难战术性跳过,不要停

② 写下阅读动机[2]

在第一个空白页写下阅读动机/新建.md文档. 若动机不足, 则暂时不读.

③ 判断书籍类型

不同书籍类型对应不同方式.

书籍类型 侧重于 范例 目的 读完后
理论类 是什么?为什么? 科学、哲学、历史、社会科学
《十万个为什么?》
带领我们区明白或了解某件事情 知道答案就结束
实用类 怎么做? 《数码摄影后期高手之路》 解决现实中问题 还得运用书中方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详细文学类 不以精确表达为目的 提升文学素养 一般不用列相应框架,无需进行主题阅读

选用笔记类型

  1. 有道云笔记
  2. markdown笔记
  3. OneNote笔记
  4. 思维导图笔记
  5. 手写笔记

选用学习方法

  1. 费曼学习法
  2.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④ 创建思维导图框架

根据检视阅读和书籍目录, 创建5~9个重点一级分支[2:1], 设置导图模板.

如何选定分支?

  • 论述类: 章节名;
  • 文学类: 作者及背景资料、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工作记忆容量7±2

⑤ 分析阅读-章节为单位

【Step1】:找出关键词句(瞬时记忆)

在书籍上勾画重点内容关键词句(对自己有意义的, 重要的), 导出勾画摘抄内容( 不加粗 )

1. 列出 **关键词句清单** , 关键词句是不可分离的词句, 是内核组成部分
2. 搞清楚多重意思
3. 如何证明自己已经理解? 费曼技巧中的标准
4. 不同部分采取不同速度, 次要的地方可以加速甚至跳过, **重要的地方重点理解**

阅读过程中要思考的9要素[2:2]:

  • 阅读动机
    •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市面上有那么多书,我为什么翻开了这本? 是什么让我对这本书感兴趣? 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 我想从书里得到什么? 这本书能给我什么?
    • 应用: 1.诚实的直接写在封面后的空白页上, 动机不够强烈时不必勉强阅读 2. 在阅读完毕后, 先回顾阅读动机再总结收获
    • 注意: 追求质量而非数量, 改变量才是阅读效果
  • 核心概念
    • 如“微习惯”“心流”,对于小说,把核心概念换成核心人物和核心情节, 是知识网络的起源
    • 应用: 十个以内的核心概念
  • 金句收藏
    • 让我们惊叹的、能够启发思考的、给我们带来情感冲击的、给我们勇气的、教给我们为人处世原则的句子
    • 标准:
      • 第一,表达特别到位、让我们惊叹的句子。
      • 第二, 思想特别深刻、洞察特别准确、蕴含的意义丰富能够启发思考的句子。
      • 第三,给我们带来情感冲击、引起我们共鸣的句子。
      • 第四,给我们带来勇气或动力的句子。
      • 第五,能塑造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给我们为人处世原则的句子。
  • 故事案例
    • 能够触动我们的、给我们带来启发的故事
  • 联想发散
    • 一句话、一个新闻、一个比喻、自己的亲身经历等
    • 应用: 在阅读过程中要可以进行联想发散的习惯, 提升悟性
  • 任何疑问
    • 任何我们有困惑的地方
    • 应用: 将问题准确地表述并写下, 带着问题去阅读
  • 洞见时刻
    • 在认知上经历的恍然大悟、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时刻
    • 注意: 知道”和“悟到”是有区别的。“悟到”即洞见时刻,是指向个人认知和领悟层面的重要突破。
  • 情绪感受
    • 喜、怒、忧、思、悲、恐、惊
  • 行动灵感
    • 把书转化为具体的、可落地的行动或指导行动的原则
    • 注意: 1.我们在读书的过程要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行动灵感,读到某个地方、觉得有启发时,就需要思考一下是否可以将这个启发转化为某种行动。 2.如果大家读完这本书,还是采用原来的方法读书,那就白读了。

【Step2】:更新局部导图(短期记忆)

记忆受限, 以每个章节为单位, 阅读一个单位后, 跳读标注的重点和记录的想法, 针对"关键词、主旨、观点、全书主张", 总结出框架, 附上索引, 行成局部体系理解.

对重要的笔记进行加粗(加粗表示多回看), 加粗部分不得超过笔记全文的20%

分支如何附上索引?

​ 按章节顺序, 从书本笔记中筛选重点和精华, 提取关键词和关键句,梳理逻辑结构,依次绘制分支, 附上索引

  • 将"万能读书笔记模板九要素"以分支结构融入
  • 纸质书: 在关键词、关键句后附上页码
  • 电子书: 原封保留关键词句, 注明书籍版本, 后续全文搜索获取具体细节

【Step3】:更新读书笔记

范围: 以加粗笔记为导向, 对加粗笔记所在章节进行重点选读和感触修改

  1. 对加粗笔记再次阅读, 对感触深刻或极其有作用的加粗内容进行高亮, 不能超过加粗的20%
  2. 总结高亮内容能够产生的作用, 为什么高亮
  3. 背诵记忆高亮部分, 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容.

读书笔记要思考的问题[2:3]:

  • 第一层次:理解书籍内容
    • 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作者最重要的主张是什么?作者最有洞见力的观点是什么?哪些概念浓缩了作者的思想精华?我理解这些概念了吗?哪些句子和案例值得留意?
  • 第二层次:理解书籍底层架构
    •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写作目的,他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同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书笔记的要求[2:4]:

image

  • 第一,重点醒目
    • 是对我最有启发、最有帮助的内容
  • 第二,提炼底层框架。
    • 知识系统最基本单元
    • 不能完全迷失在细节中,要学会俯瞰全局,既见树木,又见树林,要学会提炼底层框架和底层逻辑
  • 第三,具有一个好用的索引系统。
  • 第四,保留阅读过程中被触发的有价值的思考和鲜活的感受。
  • 第五,把读书收获固化,也能让阅读输出变顺畅。

第三步: 阅读第二遍: 将书读薄

到此, 书籍已经完整阅读一遍, 且该书籍具有一定价值, 思维导图总体框架已接近完善. 产出全局概览的笔记. 到这一步才能评价书籍

思维导图担纲记忆的作用, 尽可能保持在3层及以内, 4层及以上表示补充解释.

应当完整记忆3层以内结构! 要求分支之间足够独立! 足够简洁和浓缩.

① 调整全局思维导图

根据个人理解和书籍逻辑, 对分支框架进行增删查改.

注意事项

  • (1)忌空洞、流于表面和形式化。
  • (2)导图是书籍要点+个人思考精华的地图
    • 情绪感受、洞见时刻、任何疑问、联想发散、行动灵感属于个人思考。
    • 用黑笔记下书籍的要点,用红笔或蓝笔记下自己的思考精华。
  • (3)以知识和作者为中心或以自我为本位来做思维导图笔记。
  • (4)能用关键词就用关键词,但忌信息太简化。
  • (5)试试手绘版思维导图笔记
  • (6)不要把太多心思放在做得好不好看上而不敢下笔,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了。
  • (7)做思维导图笔记所花的时间比第一遍读书花的时间还长,是很正常的。

② 简化全局导图

间隔数天后(一周), 纸质版画图上色, 电子版删去冗余、非核心记忆的

第四步: 阅读第三遍: 将书内化

① 写读书文章

产出结构内化的笔记

写一篇读书文章, 如何写读书文章[2:5]?

  • 思考问题: 我有什么变化?
    • 读这本书和不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读完书我有什么变化?哪些收获让我觉得没有浪费时间?
    • 总结收获的公式:
      • 旧的我(现阶段的障碍点、卡点,以及旧观念和方法带来的不良后果,要联想发散到具体的情境)+从书里或课程中得到的具体启发点(如金句、故事案例、核心概念等)=新的我(获得的新观念、新方法及可落地的行动)
  • 选取一个方法
    • 提炼几个最打动我们的要点来写
    • 只抓一个最打动我们的要点来写
    • 用从书里学到的知识来回答一个我们关心的问题
    • 用从书里学到的知识来解释当下的现象和问题

写读书文章的作用[2:6]

  • 第一,逼着我们进行深度思考。
  • 第二,逼着我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从而达到深度内化和高效记忆的效果。以及判断是否真的理解书中内容
  • 第三,逼着我们结构化地整理自己的收获并训练逻辑。
  • 第四,逼着我们筛选出重点(导图)中的重点。

第五步: 阅读第四遍: 将书掌握--复习(长期记忆)

结合遗忘曲线, 定时复习, 只复习思维导图和读书文章, 如有必要再抽出书的局部细读. 重视联想发散(记忆宫殿),联想发散是强力胶水,能把新的知识粘到旧的知识上。

将思维导图的3级以内框架、启发很大的内容放到 markji 程序中. 进行定期复习.

  1. 内容尽可能浓缩到200字以内.
  2. 尽可能压缩.

[第六步: 主题阅读]体系化的笔记

产出: 输出一本书或一门课程

结合多本同主题的书籍, 产出自己的一篇长篇文章, 形成自己的技能树.

image

第三章 如何做课程笔记?实战版

章节序

**做笔记的目的: **

巩固知识点, 方便更好的记忆. 其最核心的目的是记忆和输出! 之前的做法有些本末倒置了.

为了让独一无二的知识点不要忘记.

  1. 做笔记不是抄书, 是为了防止遗忘或总结疑难点, 但笔记得做, 还必须得做好! 做了就要复习, 就要记忆, 就要不断打磨, 不断填充框架!

    必要的地方, 必须的地方要写好, 也要写精练!

  2. 做笔记是为了服务于输出, 要注重复习, 注重练习! 要大量的练习!

  3. 我最大的不利之处是遗忘率高, 故而复习>>练习>>做笔记


过去问题所在:

①做笔记太浪费时间, 已经是弊大于利

②做笔记就像在抄书

③留给输入输出处理数据的时间不多

④知识点在笔记上却不在脑子里


遇到的瓶颈?

学习量的逐渐增加, 空闲的时间本来就有限, 将笔记做完后就没有什么时间去练习和拓展了.在很多较为简单的知识点上浪费了很多时间. 以至于一天甚至一个周都做不了什么事情.


之前的做法?

看书时在做笔记, 上课时在做笔记, 下课后的时间又要去整理笔记. 导致脱离了笔记, 自己的知识点很快就忘掉了.

就像过去所做的EDA笔记、Java笔记、数电笔记、HTML、CSS笔记、STM32笔记等,笔记花了很多时间做的很详细,但都已经遗忘。

学习的本质是掌握知识,掌握知识的本质是记忆且熟练,对应为:复习、训练


尽可能在原材料上做笔记, 在自己的笔记上附上页码即可, 核心是快速学习, 以实践输出为准.

第一步: 准备

① 选择笔记方法

若为阅读书籍, 则按照第二章进行.

若为课程学习, 则要找出关键词句, 这些内容一定是最核心的、最浓缩的, 例如:质能方程: E=mc^2

  1. 找出对应的权威书籍, 检视阅读书籍结构, 根据结构制定大纲

使用康奈尔笔记法、思维导图等

② 选择笔记载体

优先选择电子版, 若涉及到公式推导之类的, 再选择纸质版(活页).

③ 学习主体内容

学习主体内容, 学习过程中, 将随笔附在书籍上、草稿纸上(规整记录).

以章节为单位进行整理.

④ 构建框架

找最专业的教材2~3本, 将其目录合并在一起, 即可得到知识框架, 然后在框架中逐步补充 关键词句即可

什么是关键词句? 是最常用的, 最核心的, 需要记忆的, 具有一定难度的.

**对于普通的知识点: ** 用思维导图画出知识点框架或标签分布即可. 要复习知识点的时候查阅索引即可.

课程笔记: 笔记的作用是作为框架,只有反复做题才有资格做笔记

  • 保留骨干及知识点关系

  • 一定要先做题,掌握后再写,尽可能只看着目录回忆知识点

⑤ 信息筛选

附上页码索引

  • 书籍已有详细释义内容, 整理笔记太浪费时间了, 思考如何高效学习?? 输入→输出→处理->费曼学习法复习 而不是整理! 加入页码即可

  • 不轻易笔记: 书上有的, 简单的, 容易查找到的, 不重要的, 不精炼的.

    • 书上有的详细知识点---没有感情的复印机, 感动自己

    • 过于赘述内容---本末倒置, 浪费时间

    • 某一块超过20分钟!---不够精练, 记忆率低, 没有找到核心

    • 学习网课的时候,将PPT打印在电脑上,只对核心内容做笔记!! 要多练习多复习,只听课是没有什么用的,且要节约时间.

记训练后总结核心要点:

  • 疑难点或思维导图: 在熟悉相关知识点后记录自己的疑难点或重点思维导图,参考各大教材的教辅做笔记方式。
  • 简单记录: 以页码或索引为主. 书上有的, 但是需要多个文献综合起来的. 书上没有的, 但互联网上有的.
  • 认真记录: 独一无二的, 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才能解决的. 个人见解. 超级核心内容. 自己处理加工后并转换为自己的语言的.

第二步: 记笔记(短期记忆)

  1. 通过实践(练习)筛选出实用信息
  2. 结合书籍去除冗余, 筛选出关键信息
  3. 构建关键信息网络
  4. 晚上、周末抽取块时间, 专注整理

第三步: 复习笔记(长期记忆)

将核心笔记排入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软件中, 制定数月以上的复习方案. 重要内容要坚持复习一年以上.

第五章 如何阅读专业书籍?

大部分书籍(含非专业书籍)采用第二章内容.

专业类书籍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要结合课程资料, 课后实践练习.

每门课程60学时~120学时, 甚至更多.(大学一门课程48学时).

独孤九剑学习法

此方法是通信专家工程师(大佬)在其学习生涯中的总结的改版.

第一式:破书式(快速构建框架-打破思维恐惧)

少看书,将本来预备一个月看完的书,压缩到2天就要“看”完,建立框架,入门。不要慌着做笔记。

第二式:想象式(碎片时间-牢记内容-不断思考-打牢基础)

互联网知识主分两大部分,一是在线上传输的,一是在设备里运行的。

  • 对于线上传的(固定内容的):内容要牢记。
  • 对于设备里运行的(不可见的,难以描述的):结合对应逻辑,换位思考,投入其中,去不断的想为什么?如果是我来设计解决,我会怎么办?只管去想,别怕别人笑话,吃饭睡觉走路都可以想。

第三式:强迫式(通读-基础练习-难度提升练习)

  • 第一遍(补充框架主要内容,填充基础):强迫自己去看书(去学网课),遇到不会的仔细思考,实在不会的标记下来,继续往下学,当完成一遍学习后再回看之前标记的不会的(降维打击)。
  • 第二遍(补充框架细节,打牢基础):强迫自己脱离书本去实践去做各种练习各种实验,遇到有难度的先照着弄,再在一定经验上思考本质。然后降维打击,去思考之前标记的不懂之处。
  • 第三遍(不断优化,提炼精华):强迫自己去面对更难的题目,然后在降维打击。

第四式:争论式(费曼技巧-查漏补缺-以教代学)

  • 将自己所学内容,趁热打铁,去教授给别人(写教程、或用空白A4模拟教学、或论坛讨论、或朋友讨论),去认真争论每个细节,突破思维局限性,不断争辩,越辩越明,更透彻地理解。
  • 去看更多书籍,做更多实验,凡有所得一定要尽快能够脱稿讲出来,讲清楚,讲精华,将几十个小时的课程用十几分钟讲清楚。

第五式:攻击式(专项练习-找短补短-解析透彻)

学过一段时间了,体系也构建了,绝大部分内容也涉猎了,自认为学得很扎实,但要说出自己的道(独有体系),遇到问题,系统分析还是有一定难度。遇到的问题总是片面,理论也都粗略懂了,看起来懂了,看过的,但遇到问题还得查。就要知道自己到底哪些是真懂的?哪些是假懂。

  • 做练习题,分很多科目,专项练习,综合练习,自认为什么水平就做对应水平的题目。每天有空的时候就做练习题,10分钟,20分钟都可以。不要背答案,做题时要分析清楚
  • 不断练习到一定时间程度后,找别人来做评估,让别人不断攻击你,提问你,方方面面。若自己都能答的头头是道,解析透彻,才算真正的掌握了。

第六式:问答式(寻找问题-精益求精)

这一式接着攻击式来的,相辅相成,精髓是在建立缜密的整体思维方式和深刻理解技术原理,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和环境,提升解决问题或者技术交流的能力。

  • 平时学习的时候,要多给自己找问题,不能喜欢自圆其说,反正把答案作对就算了;要求把这些问题,自己理解清楚,自问自答;实在想不明白,问其他人。不能等有人深刻理解再来给你说,而是要多主动去学习思考,去推动大家思考,然后把成果和大家交流,一定做到精益求精。
  • 问之前要构想好整体架构,在哪一步不清楚,要表达清楚,这样才能一步步推进,使逻辑前后一致,非常严密。

第七式:激发式(调整心态-行动见真知)

激发自己的潜能,很多情况下招式正确了,但没有斗志,没有志在必得,则效率仍然是很低的。无论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阻力,很多时候不是技术的问题,克服这些问题,靠的是意志力和决心;不愿意去理解,那是还没遇到问题而已,总有一天,检验真正的实力的时候,会发现书到用时。而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 关键要摆正心态,敢于去挑战!你最终成为什么和你想成为什么的关系是最大的,如你敢去做大型网络的实验,那么就真的能理解那里面的知识。若一直学入门知识,终究还是个低手。不过目前做不做地到,要有这个想法、目标。去做了,或许成功、或许失败,但是如果连这个目标都没有,那么根本没有达到的一天。蹲街边和到麦肯锡工作是由不同的想法决定的。
  • 遇到问题不要逃避,不要侥幸,敢于挑战,相信自己!遇到困难,理解不了的技术,就想忽略过去,这若成了惯性就不好了;时刻激发自己去弄懂它,要有好奇心。

第八式:熏陶式(更好环境-更高平台)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何其的重要,能够事半功倍!如能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一起 学习,那么 效果会好很多。整天接触到的、讨论的、闲聊的,都是学习内容,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从各方面巩固学习的成果是很有用的。

  • 加入水平更高的团队或环境,接受高水平的熏陶,如刚开始学习基础知识,不知道方向,瞎撞。而参加一个高水准的讨论的话,能真切感受到,你将要掌握哪些知识,到什么程度,或许根本听不动,但是这会在你脑海里留下印象,慢慢地你学习轨迹就清晰化。
  • 有多少力出多少力,别怕嘲笑,要打开思维!熏陶不是单纯讲接受熏陶,坐享其成,而是作为一个团队,大家共同往里面出力,基础虽然大不一样,但水平相近的也要多交流。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学习要"OPEN"。在此过程中也能很好地锻炼presentation,拿高薪水,靠的就是这个。

第九式:综合式

独孤九剑,每一式都不是孤独的,而是关联的,威力最大就是能够综合起来使用。"破书"是避免把精力投入到死胡同里,而"争论"在集中在一点上,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知识是没有捷径的,如不想去理解掌握,那还有更加好的,不需要用到这九式剑法,独孤九剑的目的是为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知道自己的潜力和水平!

第五章 学习方法(理论版)

参考书籍


  1. 《如何阅读一本书》 ↩︎ ↩︎

  2. 《海绵阅读法-如何吸收一本书的精华 - 李小墨》 ↩︎ ↩︎ ↩︎ ↩︎ ↩︎ ↩︎ ↩︎

http://www.hskmm.com/?act=detail&tid=18733

相关文章:

  • 英语_阅读_Industry 4.0_待读
  • Python获取CPU和内存使用率
  • 解决Python requests库POST请求参数顺序问题
  • 使用Tabs选项卡组件快速搭建鸿蒙APP框架
  • 完整教程:从另一个视角看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就是可微分的k-NN算法
  • ACM 杂题选做 题解合集
  • | 和 || 的区别详解及应用场景对比
  • Kubernetes技巧:使用Prometheus监控Pod性能指标
  • 2025.9.27——1橙
  • 在Java 12环境中配置和部署Apache Tomcat
  • android pdf框架-14,mupdf重排 - 详解
  • 详细介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衣柜系统的设计(论文+源码)
  • 确定Ceph集群中OSD组件与具体物理磁盘的关联
  • JavaScript加解密实践
  • Linux系统中使用df命令详解磁盘使用情况
  • 读人形机器人24岗位替代
  • 在Ubuntu 18.04/20.04 LTS设置静态DNS服务器
  • 分布式 ID 生成方案实战指南:从选型到落地的全场景避坑手册(三) - 实践
  • 队列+宽搜(BFS)-662.二叉树最大宽度-力扣(LeetCode) - 指南
  • JWT攻防实战:混淆、破解与红队利用技术详解
  • “中国英伟达”投资人,赚翻了
  • The 3rd UCUP Stage 29: Metropolis(QOJ contest 1913) 总结
  • 空白金兰契的多维解构与实践路径:从价值表征困境到人机共生伦理
  • 2025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榜单发布
  • 读 WPF 源代码 了解获取 GlyphTypeface 的 CharacterToGlyphMap 的数量耗时原因
  • 张江,首个万亿市值巨头诞生!
  • Java 与智慧交通:车联网与自动驾驶支持
  • 9月26号
  • 初衷的澄明:空白金兰契的深意
  • Aidoku - 专为iOS/iPadOS打造的免费开源漫画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