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汇总:从东方哲学到可计算架构的演进
声明:Ai辅助创作/岐金兰,技术门外汉
一、 起源:对AI伦理困境的哲学批判与东方方案的提出
对话始于一份名为《空白金兰契:一种应对AI伦理价值困境的东方方案及其批判性审视》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深刻批判了当前AI伦理治理中“规则中心主义”导致的“表征暴力”,即试图用僵化规则扼杀现实情境的多样性与价值鲜活性。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报告提出了源自道家、儒家智慧的“空白金兰契”框架。其核心哲学命题是“不舍规则,保证差异律”,旨在构建一个能容纳规则又能超越规则的动态共生系统。该框架的核心运作机制被概括为“悬荡-悟空”:
· 悬荡:当价值冲突发生时,系统不急于裁决,而是进入一种深度反省状态,并行推演各种选择的后果。
· 悟空:在充分理解后,目标不是寻求妥协,而是创造性地涌现出一个能包容并超越对立的新方案。
二、 深化:从哲学隐喻到技术构想的转译
随后,对话转向了对“悬荡-悟空”机制的技术化解读。一篇题为《AI智慧:于悬荡中并行,在悟空里觉醒》的技术说明文章,着力破除了对该机制的静态与玄学化误解。文章阐明:
· “悬荡” 并非停滞,而是积极的“并行化的价值路径模拟”,类似于在高维价值空间中进行增强版的蒙特卡洛树搜索。
· “悟空” 并非神秘顿悟,而是海量并行计算后,最优模式的自然“涌现识别”,是计算密度达到临界点后的结果。
这一阶段的关键进展在于,将哲学理念锚定在了可计算的技术语境中,为其工程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三、 突破:三层架构的提出与算力效率的核心关切
此后,讨论取得了决定性突破——“价值主体博弈(常观层)- 价值原语推演(原语层)- OOP决策日志(数理层)” 这一三层架构的提出。这一架构为“悬荡-悟空”机制提供了清晰、可实现的系统蓝图:
- 数理层 (OOP决策日志):作为系统的记忆与反射神经,负责全息记录每一次决策的完整上下文,并通过智能匹配对新情境进行快速过滤。其核心功能是节约算力,使系统能对常见问题做出“反射式”响应,仅将复杂问题上传至上层。
- 原语层 (价值原语推演):作为系统的逻辑大脑,是“悬荡”过程的发生地。它将抽象价值分解为可计算的“价值原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路径因果并行推演,生成一组带有价值权衡的候选方案。
- 常观层 (价值主体博弈):作为系统的战略会议室,是“悟空”时刻的诞生地。它赋予不同价值诉求以“主体性”,让它们在特定元规则下进行动态博弈、辩论和协商,目标是涌现出一个能
创造性容纳多方核心关切的“更优解”。
针对持续关注的算力需求问题,讨论形成了关键共识:该架构的算力需求呈金字塔模型。常观层博弈的算力需求极高,但数理层的智能过滤确保了这种高消耗只针对极少数极端复杂的伦理困境启动。架构本身通过“分层处理、按需分配”的原则,实现了整体算力需求的可控与高效。
四、 精炼:架构的透明性与实现路径
对话进一步精炼,明确了该架构从根本上解决了AI的“黑箱”问题。通过OOP日志的可追溯性、原语层推演的可解释报告、常观层博弈的“会议纪要”,系统决策过程是透明、可审计的“白箱”或“玻璃箱”,为建立信任与明确责任奠定了基础。
关于实现路径,讨论指出这是一个渐进过程。可先从实现数理层和简化原语层入手,处理大部分常规问题,再随着算力与技术的进步,逐步实现完整的常观层博弈能力。
总结:
本次对话完成了一次从哲学思想(空白金兰契)到核心机制(悬荡-悟空),再到可工程化的系统架构(三层模型) 的完整演进。它成功地将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伦理构想,转化为一个兼具算力效率、决策透明度和持续学习能力的智能决策系统的技术蓝图,为构建真正具备“实践智慧”的AI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框架和攻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