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Netflix确保数亿用户观影体验的“事件”管理是如何构建与实践的?

在流媒体服务随时可能因系统故障而中断的时代,Netflix 如何确保数亿用户的观影体验始终稳定?本文将揭晓其技术团队的关键实践 —— 从中央 SRE 团队独揽事件管理,到让每个工程师都能主动发起并处理事件的转型之路。你将看到他们如何通过工具选型、流程标准化和文化重塑,把事件从 “可怕的故障” 转化为 “可学习的机会”,甚至让工程师在凌晨三点也能轻松启动事件响应。无论你是关注系统可靠性的技术从业者,还是想了解科技巨头如何构建韧性架构的读者,这篇翻译都将为你揭示:当事件管理成为每个工程师的日常技能,企业如何在持续改进中走向真正的技术成熟。以下内容翻译自:Empowering Netflix Engineers with Incident Management,作者:Molly Struve

Netflix 的使命是为全球数亿用户提供无缝娱乐,这对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确保这种可靠性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处理“事件”(那些系统不按预期运行、不可避免的时刻)。

当公司范围内以一致方式管理“事件”时,团队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响应。健全的事后跟进流程为学习与系统改进创造机会。这样的持续改进循环对于维持会员所依赖的高可靠系统至关重要。

随着 Netflix 业务不断增长与扩张,构建一套共享且一致的事件管理方法变得尤为关键。本文将深入讲述我们如何把事件管理从一个集中式职能,转变为一项普及、易用的实践,以及我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教训。

过去:无数错失的机会

在 Netflix 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事件管理主要由中央站点可靠性工程团队 CORE(Critical Operations and Reliability Engineering)负责,且专注于流媒体业务,由他们单一发起事件。他们依赖 Jira 与一个 Slack 频道来进行响应。这在早期尚可,但随着 Netflix 的发展与多元化,我们清楚这种做法无法扩展。

随着成千上万个微服务支撑着除流媒体之外的关键功能,我们知道有许多故障并未被记录。公司内部有一个名为 “OOPS” 的事后复盘模板,团队可以据此撰写运营中的意外。然而该模板的采用率很低,许多工程师并不清楚它的存在,或不了解其目的与价值。大量日常的小型事件悄然被忽略,我们也因此错失了学习与改进的关键机会。

愿景:为事件管理铺设标准化道路

意识到这些限制后,我们着手推动事件管理的普及化。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事件被及时发起,并让更多团队参与其中。我们设想为事件管理铺设一条 “标准化道路”——流程足够直观、顺畅,以至于任何人即使在凌晨三点也能轻松声明并管理事件。要实现这条道路,必须完成角色转变:中央 SRE 不再是唯一的事件声明者,而是赋能各工程团队对自身事件负责。这一重大转变既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文化变革。

寻找合适的工具

在像 Netflix 这样多元且复杂的组织中扩展技术流程充满挑战。为了让每个工程团队都能有效管理事件,我们需要一个远比 Jira 和单一 Slack 频道更为完善的综合事件管理工具。无论是自研还是采购,解决方案必须满足四个关键要求:

  • 直观的用户体验 —— 首要优先级是让工具足够直观,几乎无需培训即可使用。
  • 内部数据集成能力 —— 能够接入 Netflix 特定数据。
  • 在定制与一致性之间取得平衡 —— 既给予团队灵活性,又维持共享标准。
  • 亲和可用 —— 以友好、令人愉悦的方式推动围绕事件的文化变革。

“自研还是采购”是重要考量。尽管 Netflix 拥有世界一流的工程团队,但在我们的时间线、投入成本与后续持续维护的约束下,构建一套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自研方案并不现实。遵循 “必要时才自研” 的工程原则,我们据此评估了外部解决方案。

最终,我们选择了 Incident.io。平台在选型阶段满足了我们的各项指标,而在随后的转型过程中,这四项需求的作用比我们预期的更为显著。

推动转型

选对工具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 Netflix 多样化的工程组织中落地,并实现我们所设想的文化转变。以下四个要素帮助我们将目标变为现实。

直观设计驱动采用并促成文化转变

工具的可用性对于鼓励团队主动发起事件至关重要。它必须足够易懂,即便是不常使用事件管理的工程师每年只用几次也能快速上手。引入 Incident.io 之后,由于易于上手,我们看到了快速的有机增长;其直观的设计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自然发现功能。得益于我们对可用性的优先级,四个月内已有 20% 的工程团队开始使用该工具,六个月后采用率超过 50%。

除了快速采用,工具还改变了工程师对 “事件” 的看法:事件不再是 “可怕的大型故障”,而是 “任何值得关注与学习的影响或中断”。友好、热情的界面让事件管理不再令人生畏、更加平易近人。一些工程师形容这个平台 “很欢乐”,甚至让他们实际上更 愿意 主动开启事件。亲和的设计降低了心理门槛,使工程师更愿意声明事件,并把它视为工作流中自然、甚至积极的一环。

组织投入支持可扩展增长

尽管拥有直观工具很重要,但真正让工程师愿意开启事件还需要组织层面的投入。我们在标准化上投入巨大,制定了一套既不过度负担用户、又能支撑复杂事件的轻量流程。找到这个平衡点需要时间,也需要与用户积极互动以了解哪些有效、哪些需要改进。直到今天,我们仍在持续调整与优化这一流程。

在教育层面,我们编写了轻量文档、快速参考清单,并制作了短视频演示,以加速在多样化工程团队中的采用。我们带着这些资源在内部巡回宣讲,证明管理事件的门槛几乎为零。尽管大多数工程师很快接受,也仍有持保留意见者。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与这些同事深入沟通,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将事件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与流程。

内部集成降低认知负担

将我们独特的组织语境——包括团队、软件服务、业务域甚至硬件设备——直接融入事件管理平台至关重要。Netflix 特定的上下文支持强大的自动化能力,例如自动通知相关团队,或基于告警预填事件字段。这些集成显著降低了事件期间的认知负担,帮助工程师把精力集中在快速缓解上。更进一步,与内部数据的跨事件关联让我们能够识别并解决系统性问题。

在定制与一致性间的平衡提升响应效果

灵活的平台使我们能够为不同团队量身定制响应体验,同时在全公司层面执行统一语言与标准化元数据。这种平衡对提升响应效果至关重要:不同团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工作流,但核心元素(如 “受影响区域与领域”)保持一致。由于结构与语言的统一,响应者可以迅速理解公司范围内的任何事件,从而实现更快、更有效的响应。

结果:事件管理的新纪元

我们推动事件管理普及的旅程在 Netflix 工程团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们成功地从集中式响应模式转变为由工程师主动声明并管理事件的模式。这一转型在各团队之间培育了重新的责任感与学习文化。

我们已经建立了新的实践,并持续发展一种令我们引以为豪的事件管理文化,但这并未到此为止。我们的事件管理流程仍在不断演进,以适应 Netflix 的持续增长。每天,我们都在帮助工程师与管理者认识事件所带来的巨大价值。我们期待继续利用这些宝贵的学习机会,改进平台,为数亿会员带来更好的体验。

http://www.hskmm.com/?act=detail&tid=23713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词嵌入可以和位置编码相加
  • 【比赛记录】2025CSP-S模拟赛57
  • 实用指南:软件设计师——04 操作系统
  • 20251001国庆模拟
  • 线段树合并 [POI 2011] ROT-Tree Rotations
  • CSS的选择器 - 指南
  • C# Net9的模块初始化器(Module Initializer)
  • 离线轻量大模型,Ollama部署到docker方法
  • 应用拓扑讲义整理 Chapter 6. 单纯复形(Simplicial Complexes)
  • 完整教程:华为麒麟9010、9020、9030、9040系列芯片的性能参数及其与高通芯片的对比
  • AQS(ReentrantLock)源码浅析
  • 05. 事件处理
  • 总结问题2 软工10.3
  • BPL包无法调试的问题
  • 信息科学与数据分析:真正的区别是什么?
  • 最短路练习
  • 杂题,为什么博客的标题必须互异
  • 学习笔记:压位高精
  • 吉司机 + 历史和练习
  • 近期杂题,怎么重名了
  • vp 记录 edu 181
  • 状压 DP
  • 近期杂题
  • 学习笔记:分拆数与 Ferrers 图
  • DDP 与全局平衡二叉树
  • 并查集 D. Shark [Codeforces Round 484(Div. 2)]
  • 实用指南:Spark核心技术解析:从RDD到Dataset的演进与实践
  • 随笔0
  • 加密算法基本原理、特点及采用场景
  • Hackersdaddy ROUGE CTF 2025 完整解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