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 Java 异常处理,在深入理解异常处理机制的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几个核心原则,这些原则也成为我编写代码时的重要指引。其一,“早抛出、晚捕获” 的原则。早抛出意味着在发现异常的第一时间就将其抛出,避免异常信息被掩盖或丢失,便于后续定位问题根源;晚捕获则是指尽量将异常处理的逻辑放在更上层的业务层面,让底层代码专注于核心功能,而非承担过多的异常处理职责,这也让代码的职责划分更清晰,降低了耦合度。其二,“具体异常优先于通用异常” 的原则。刚开始学习时,我习惯用 Exception 这类通用异常来捕获所有情况,但后来发现,这样会导致无法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异常,后续排查问题时难以定位具体原因。使用具体的异常类型,不仅能让代码的可读性更强,也能让异常处理更有针对性,比如针对输入错误用 InputMismatchException,针对文件不存在用 FileNotFoundException,每种异常都有对应的处理逻辑,避免了 “一刀切” 的粗糙处理方式。其三,“异常处理需兼顾可读性与可维护性”。异常信息的描述要清晰准确,既要让开发人员能快速理解异常发生的原因,也要便于后续通过日志排查问题;同时,避免在异常处理中编写复杂的业务逻辑,防止异常处理本身又引发新的异常,增加代码的维护难度。
此外,异常处理也让我对 “防御性编程” 有了更深的体会。过去写代码时,我更关注 “正常流程” 的实现,而忽略了对 “异常场景” 的预判。学习异常处理后,我开始在编写代码前就主动思考:这段代码可能会遇到哪些意外情况?比如数据格式错误、资源获取失败、网络中断等,然后提前规划好对应的异常处理方案。这种预判并非过度冗余,而是让程序在面对意外时能 “有备而来”,减少因未处理异常导致的程序崩溃或数据错乱。同时,我也意识到,异常处理并非越多越好,过度捕获异常反而会掩盖程序中的潜在问题。比如,对于 RuntimeException 这类运行时异常,若盲目捕获,可能会让代码中的逻辑错误被隐藏,反而不利于后续调试。因此,在处理异常时,需要把握好 “度”,区分哪些异常需要捕获处理,哪些异常需要暴露出来,让开发人员及时发现并修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