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扫描件
忆
我常常追忆过去[1]。
过往在我眼前顶个,我行走于记忆的回廊。或清晰,或模糊,或光鲜,或灰暗;往事纷纷而至,可是,我似乎是孤独的。
我时常回忆起零碎的往事。坐在车上,想起儿时和爷爷坐火车回老家,本是到「天门南」站,但估计是印刷问题,车票上的「南」不是很清晰,爷爷被吓坏了,还以为是车票买错了站。还是我发现了这一情况,告诉了爷爷,事情才告一段落。
然而,我的爷爷现在却不曾记得这事了。似乎,仅仅有我记得这件事。
兴许是爷爷年纪大了,忘性有些大了,也算是正常。但是,同龄人中同样如此。七年级时,曾有一个晚自习。股市中的主要人物,就分别记为 P、L、Q 和我自己吧。当时 P 还是学习班长,在教室里看班。老师说讨论可以出去,在班门口的走廊里。于是我、L、Q 在班门口讨论了一节课。下课后,P 对我说她也想出来吹风。当时的天气还算是不错,风吹着也挺舒服。只是在不久前我询问 P、Q 是否还记得这件事;可惜她们并不记得。
我所记得的,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兴许不曾有。正如 Q 所说:「这只是几百个夜晚中的一个而已记得它干什么?」我时常记起一些生活琐事,并没有什么重大意义。
也许,我的记忆里比旁人更好。背英语课文,半小时的早自习,背四篇长课文;做文言文练习、大阅读时,想起这是两年前做过的(那是一片将武汉菜薹的大阅读[2],但别人并不记得)。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科学将一个人的记忆划分为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一个人在若干年后还能回想起来的,均属于长时记忆。但长时记忆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即便其存储于大脑皮质中,你也未必能够想到。你往往要在看到或接触到某一类人或事或物,你才能回想到。因此,联想能力也与此相关。我常常由一些小事想起过去。例如,走到路上,踢走一颗小石子,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小学二年级的一天,风很大,我被风吹得几乎被吹走。又由此想到了在参与 WMO 赛后游学时,在珠海长隆被人拉着连坐 \(6\) 遍「鹦鹉过山车」的经历。
许多人与事,要么天各一方,要么仅我一人独记。我记得这些有什么意义呢?并不晓得。
但,我的记忆其实有偏差。科学的解释是大脑为了保证记忆的完整,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很奇怪,我清晰地记得我和一个朋友 C 在聊天软件上的华语,C 回了什么都历历在目。然而并不能检索出相关信息,即便从第一条消息开始查找也于事无补。
那么,我所记得的,难道仅仅是一堆不知真假的事吗?这会不会真的失去意义呢?我想并不会。
记忆是我们的一部分。过往已经不能复现,但记忆是我们回顾这一切的途径。若是没有了记忆,再多外物也是白费。越是久远的记忆,其实越珍贵:因为记忆必然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我记得最早的记忆,是 \(4\) 岁时(不清楚了,更严谨应当是幼儿园中班)爷爷接我放学,我穿着新鞋在路上跑来跑去,认为「穿新鞋让我跑得更快了」。关于 \(4\) 岁时的记忆,属实仅剩下这一点。如果我对此持有怀疑,那么便意味着我对于 \(4\) 岁那一年最后的印象也不复存在。
怀疑记忆其实是意义不大的,尤其是关于生活上的:即便记错了,也没有很大影响。
我们的生活由一点一滴的小事构成。自己记得便足够了,毕竟是我的生活,不是别人的,何苦于一定要别人认同呢?
生命在瞬间定格。我将背后的时间裁剪,揉捻成天上的云烟。
开头和结尾化用了[省选联考 2025] 追忆的题目背景。 ↩︎
《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池莉《武汉印象·2017》,武汉出版社 \(2018\) 年版。附大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