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疼痛中锚定前路
身临万丈深渊,坠落的疼痛带来后退半步的安稳;置身绝境之中,受伤的疼痛催生肾上腺素的镇静。生活中的疼痛不仅是迷途知返的信号,也是亡羊补牢的机会。那么人事又何不如是?向内例如个人之成长,向外好比社会之进步,我们皆会从中感受到尚未成功时的疼痛。
何谓疼痛感?它是神经系统对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官体验——这是生物学的定义。它是心灵对挫折与逆境产生的一种走向成熟的警醒体验——这是个人角度的定义。它是社会群体面对内部危机与外部挑战产生的一种集体的感知与反思——这是社会学的定义。总而言之,它是我们避开伤害、寻求调整行为模式的应对之策。
人生在挫折中成熟,历史在螺旋中进步。万物若想成长,失败的疼痛感总是在所难免。
于个人而言,疼痛是锻造坚韧之灵魂的熔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司马迁忍宫刑之痛苦,战胜身体残缺终成史家绝唱;苏东坡忍贬谪之痛苦,超越寂寥悲伤书就华美篇章。古往今来,成功之人往往将苦痛化作生命养料,催生人格的成熟。“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这就是一时疼痛的意义。
于社会而言,疼痛感是避免彷徨与沉沦的良药。变化往往伴随前兆,而时代变迁的预警就是社会的阵痛。若无闭关锁国的深重苦难,怎会有“睁眼看世界”的觉醒?若无脱离实际的动荡迷茫,怎会有“实事求是”的深刻反思?梁启超有言:“一个民族麻木,就成了没趣的民族。”而疼痛就好比战胜麻木的利刃,它刺向昏睡的灵魂,穿破漠然的保护壳,唤醒感知的觉醒,推动变革的尝试。
诚然,疼痛感虽然可以带给我们警觉性和推动力,却也绝不是真正的万金油——它随时可能化作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若疼痛超越了预警与激励的界限,人或因巨大的疼痛一蹶不振、或因暂时的阵痛裹足不前、还可能被过去的疼痛蒙蔽了双眼,再也看不见苦难之外的广阔天地。观乎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君不见,楚霸王不堪忍受垓下的惨败,自刎于乌江之畔;君不见,苏维埃被战争的恐惧裹挟,造就畸形的工业体系;君不见,德意志因强加的羞辱而愤怒,滋生出自毁般的宣泄。
为何此时疼痛只剩折磨,而无超越的可能?为何此时疼痛只是囚笼,而非高飞的翅膀?因为对痛苦的承受不能超出有限的理性划出的限度,因为苦涩与挫败后人们缺乏深入探求其根本原因的行为。
是故改变的推手绝非简单机械的痛苦,而是彻底反思的冷静与坚持到底的决心。在接受疼痛之上,我们还需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出问题、以正确的手段锚定方向。不让痛苦只停留于痛苦,不让痛苦只是重复痛苦。
teacher 评语:最后升华的时候拉了一点,其他部分写的还不错。标题稍微有点不符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