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10/8

Java方法与递归学习实践总结

在Java方法章节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并非仅仅掌握了语法规则,而是体会到“结构化编程”背后的思维逻辑——用“方法”将复杂问题拆解、复用,用巧劲替代重复的蛮力,这与课件中“懒人造就方法”的理念不谋而合。以下是我对课程中所有动手动脑问题及实验任务的文字梳理与思考。

一、基础方法实践:从重复劳动到一次构建

1.1 自定义功能的方法化思考

课件中“求平方数”的示例让我明白,方法的核心价值是“一次编写,多次调用”。我尝试将“计算平方”的逻辑扩展到不同数据类型:不仅能处理整数,还能适配浮点数。在这个过程中,我特意加入了参数合法性的前置思考——虽然平方运算本身不会因输入负数出错,但这种“先判断、再执行”的习惯,为后续处理更复杂的功能(如开平方需排除负数)打下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种多类型适配的思路,让我在未学习“方法重载”时,就自然想到了“用同名逻辑处理不同输入”,后续接触重载概念时,瞬间理解了其设计初衷——让调用者无需记忆多个不同名称的方法,只需关注输入的参数类型即可。

1.2 随机数生成的多场景适配

随机数是编程中常用的功能,课件提供了三种实现路径,我通过实践对比了它们的适用场景:

第一种是用 Math.random() 生成简单随机数,比如生成0-5的整数,只需通过数值范围换算即可实现。这种方式的优势是代码简洁,适合对随机性要求不高的简单场景,比如模拟掷骰子的基础功能,但缺点是生成范围需要手动计算,灵活性较低。

第二种是使用 Random 类。我发现当种子固定时,生成的随机数序列会完全重复,这让我理解了“种子”就像随机数的“起点密码”;而用当前时间作为种子(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就能避免序列重复,适合需要真实随机性的场景,比如游戏中的随机事件触发。

第三种是手写线性同余随机数算法,按照课件中的数学公式(下一个数等于当前数乘以系数、加常数后取模),生成1000个随机数。这个过程让我看清了“伪随机数”的本质——看似无规律的序列,实则由固定算法驱动,虽然日常开发中很少需要手动实现,但这种底层原理的理解,让我对“随机数”的认知更立体。

二、方法进阶:重载与可变参数的灵活适配

2.1 方法重载的本质:同名不同“参”

课件中“计算不同类型平方”的重载示例,让我彻底理清了重载的判断规则。我通过扩展“加法功能”进一步验证:同样是“add”方法,既可以接收两个整数,也能接收三个整数,还能接收两个浮点数。这三个方法名称相同,但参数的“类型”或“个数”不同,编译器会根据调用时的输入自动匹配对应的方法。

我特意去查看了JDK中 System.out.println() 的实现,发现它有十多种重载形式,分别对应整数、浮点数、字符串等不同输入类型——这正是重载在实际开发中的典型应用:让同一个功能名称适配多种场景,降低调用者的记忆成本。同时我也明确了一个关键原则:方法的返回值类型不能作为重载的判断依据,因为调用时无法通过返回值反推要使用哪个方法。

2.2 可变参数的场景化应用

可变参数解决了“参数个数不确定”的痛点。课件中“求多个数最大值”的示例给了我启发,我尝试用同样的思路实现“计算多个数的平均值”。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考虑了边界情况:如果没有传入任何参数,直接计算平均值会出现除以0的错误,因此需要先判断参数长度,若为空则返回0。

通过实践我还掌握了可变参数的使用规则:它必须放在参数列表的最后,否则编译器无法区分后续参数是否属于可变参数的一部分。比如不能先写可变参数再写固定参数,因为无法判断固定参数是独立参数,还是可变参数的一员。这种“边界规则”的理解,让我在使用时避免了语法错误。

三、递归思维:从数学逻辑到代码实现

3.1 阶乘递归的层层拆解

递归最直观的感受是“自己调用自己”,但真正的核心是“将大问题拆解为小问题,直到触达边界条件”。在实现阶乘计算时,我先梳理了数学逻辑:n的阶乘等于n乘以(n-1)的阶乘,而1的阶乘是1(这就是边界条件)。按照这个逻辑,计算10的阶乘,会先拆解为10乘以9的阶乘,9的阶乘再拆解为9乘以8的阶乘,直到拆解到1的阶乘,再反向推导得到最终结果。

但实践中遇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当n的值超过20时,结果出现了负数。这正是课件中提到的“int类型溢出”——int类型的最大值约为21亿,而20的阶乘已经超过了这个范围。后来我用课件中提到的BigInteger类优化,这个类可以支持任意大小的整数运算,即使计算100的阶乘也能得到正确结果。这让我明白:递归不仅要保证逻辑正确,还要考虑数据范围对结果的影响。

3.2 递归与递推的场景对比

为了更深入理解两种思路的差异,我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第n项”为例,分别用两种方式推导:

递归的思路是“从后往前拆”:要得到第n项,需先知道第n-1项和第n-2项,以此类推,直到拆到第1项和第2项(均为1),再反向累加。这种方式的优势是逻辑清晰,代码简洁,但缺点也很明显——会重复计算大量中间值(比如计算第5项时,第3项会被计算两次),数据规模越大,效率越低。

递推的思路则是“从前往后算”:先确定第1项和第2项的值,再依次计算第3项(第1+第2)、第4项(第2+第3),直到算出第n项。这种方式通过循环实现,没有重复计算,效率更高,但代码的“数学感”稍弱。

通过对比我总结出规律:递归适合逻辑简单、数据规模小的场景,比如树形结构的遍历;递推(循环)适合数据规模大、对效率要求高的场景,比如大规模数列计算。实际开发中,不能只追求代码简洁,还要结合场景选择更合适的方式。

四、数据处理陷阱:大整数与浮点数的细节把控

4.1 整数溢出的规避策略

课件中“阶乘出现负数”的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计算机存储数值的“边界限制”——int类型仅占32位,最大值约21亿,超过这个范围就会出现“溢出”,导致结果错误。除了用BigInteger类处理大整数,我还思考了另一种规避方式:在计算前先判断是否会溢出。

比如两个整数相加时,若其中一个数为正数,就检查另一个数是否超过“最大值减去当前数”的范围;若为负数,则检查是否低于“最小值减去当前数”的范围。这种“先判断、再计算”的策略,虽然增加了思考步骤,但能在源头避免错误结果,尤其适合对数据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金融计算)。

4.2 浮点数比较的误差认知

直接用“==”比较浮点数的坑,我在实践中深有体会。比如课件中提到的“0.0001”和“0.00010000000000000001”,从数学上看略有差异,但计算机存储浮点数时会因二进制转换产生误差,导致直接比较时结果为“相等”。

正确的做法是比较两者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我通常会设置一个极小的阈值(比如10的负10次方),只要差值的绝对值小于这个阈值,就认为两个浮点数相等。比如判断“0.1+0.2”是否等于“0.3”时,直接比较会返回错误,但用这种“差值判断法”就能得到正确结果。这让我明白:浮点数计算不存在“绝对相等”,只能追求“在误差范围内相等”。

五、实践反思:从知识积累到思维升级

回顾这些实践,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方法重载的三个条件”或“递归的边界规则”,而是建立了“结构化整理知识”的习惯。就像课件中“整理书桌”的比喻,我将学到的内容按“场景→方法→原理”分类:比如随机数生成,分为“简单场景用Math.random()”“通用场景用Random类”“底层原理用线性同余算法”,让零散的知识点变成有序的知识网络,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快速定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设计递归逻辑时,还需要更多练习才能摆脱“想不清楚拆解步骤”的困境;在处理数据边界(如溢出、浮点数误差)时,往往要等到出现错误才会察觉,缺乏主动预判的意识。后续学习中,我会继续积累这些“细节陷阱”的处理经验,把每次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整理成笔记,让编程从“能实现功能”升级为“能高效、可靠地实现功能”。

需要我帮你提炼这篇总结的核心要点,生成一份适合博客园文章开头的摘要吗?这样能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内容,提升阅读体验。

http://www.hskmm.com/?act=detail&tid=26838

相关文章:

  • 2025.10.8
  • 【QT】QString 与QString区别 - 教程
  • 连通分量tarjan学习笔记
  • [Python/地图] 基于Python绘制地图
  • 实验任务1——8
  • 一款专门为 WPF 打造的开源 Office 风格用户界面控件库
  • dockercontainerd代理设置脚本
  • 实用指南:vue3+elementplus表格表头加图标及文字提示
  • 2025国庆集训总结
  • tampermonkey油猴脚本, 动画疯评分显示增强脚本
  • 9.29课后整理 - GENGAR
  • 深入解析:【QT】`QTextCursor::insertText()`中插入彩色文本
  • Java方法专题 - 动手动脑问题与实验总结
  • 2025年中盘点
  • 学习问题日记-3
  • 差分约束乘法改加减
  • 01-方法-课后作业
  • 应用程序io接口
  • 边缘数据库近期想法(2)
  • 方法-课后作业1
  • io软件的层次结构
  • 2025年- H57-Lc165--994.腐烂的橘子(图论,广搜)--Java版 - 教程
  • 3,信号与槽机制 - 教程
  • 课后思考及作业:方法
  • 2025国庆Day7
  • 月嫂面试题
  • 把握一个Makefile的脉络
  • 笔记 基础算法
  • P10068 [CCO 2023] Line Town
  • AI元人文:共识锚定与智慧剪枝——构建人机共生认知经济体的完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