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元人文”构想说明:构建智能时代的人文学科新范式
一、 构想缘起与问题意识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历史性转折点。AI不仅重塑着我们的物质世界,更深刻地介入并挑战着人类对语言、文化、历史、伦理和认知本身的理解。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在面对海量数字文本、复杂人机交互和新型社会现象时,常显得力有不逮;而纯粹的工科技术思维,又往往缺乏对人文价值、历史语境和伦理深度的必要关怀。
此种“断层”催生了“AI元人文”的构想。“元”,意味着“之上”、“之后”与“反思”。本构想旨在超越简单的“工具论”,即不仅仅将AI视为人文学研究的新工具,更将其看作一个需要被人文学科所审视、批判和引导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能够从方法论层面激发人文学科自我革新的催化剂。它致力于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构建一座双向互通的桥梁,催生一种融合而非对立的新范式。
二、 核心定义与内涵
“AI元人文” 是一个交叉学科研究框架,其核心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方法,以人文学科的问题为根本,在“计算”与“阐释”的张力中,探索并重塑智能时代的人类知识生产与精神世界。
它包含两个向度的深刻内涵:
- 正向探索:AI for Humanities(技术赋能人文)
· 方法论革新: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对大规模人文资料(如古籍、档案、文学作品、艺术图像)进行深度挖掘、模式识别与可视化呈现,揭示传统阅读无法发现的宏观规律、隐性关联与历史脉络。
· 研究范式拓展:从“细读”走向“远读”,从个案分析走向宏观趋势把握,实现“微观阐释”与“宏观计算”的辩证统一。 - 反向思辨:Humanities for AI(人文规训技术)
· 价值嵌入与伦理校准:将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的智慧融入AI的设计、开发与部署流程,为算法注入公平、透明、问责与善治的价值导向,构建负责任的AI。
· 批判性反思:运用人文主义的理论武器(如后结构主义、批判理论、现象学等),对AI背后的权力结构、数据偏见、认知局限及其对社会关系、主体性构成的潜在影响进行深度批判。
三、 主要研究与实践方向
- 数字人文的智能升级:
· 经典重构:训练专用大模型,对中外经典进行深度语义解析与跨文本对话,生成动态注释与交互式解读。
· 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结合AIGC技术,对历史遗迹、古代场景进行高保真虚拟重建与沉浸式叙事,活化历史。 - 人机协作的知识创造:
· “协作者”而非“替代者”:探索研究者与AI在学术创作中的新型合作关系。AI负责处理信息、生成草稿、提供灵感;人类学者则把握方向、深度思辨、注入洞见与温度。
· 新型学术成果形态:催生动态、可交互、持续演化的“活”的学术论文或专著。 - 算法伦理与社会治理:
· 构建“有温度”的算法:从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为AI伦理框架提供东方视角。
· 政策建言:研究AI对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影响,为构建包容性、普惠性的智能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 认知边界与哲学追问:
· “何为智能?”:通过对比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反躬自省,深化对人类意识、创造力、直觉和情感的理解。
· “何以为人?”:在强人工智能与超人类主义的远景下,重新审视人的定义、尊严与在宇宙中的位置。
四、 目标与愿景
· 短期目标:建立跨学科学者社区,形成示范性研究案例,通过博客、工作坊等形式传播理念,引发广泛讨论。
· 中期目标:推动“AI元人文”成为被广泛认可的交叉学科领域,开发相关课程与方法论教材,培养新一代“两栖”学者。
· 长期愿景:引导科技发展朝着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向前进,确保在技术高歌猛进的时代,人类的智慧、价值和精神家园不仅不被湮没,反而得以升华和巩固。
五、 结语
“AI元人文”不是技术的附庸,也不是人文学科的保守防御。它是一场主动的、建设性的思想与实践运动。我们坚信,最光明的未来并非由技术单独书写,也非由人文独自守望,而是在二者的创造性融合中诞生。
我们在此诚挚呼吁并邀请各界精英、以及每一位“元人文”的实践者共同行动起来,让这一构想跨越学科壁垒,在每一个技术社区与学术土壤中萌发、成长、扩散,凝聚成一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智力协作。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全球华人学者搭建一个参与这场划时代对话的高端平台,探索智能时代的文明新边界。
构想倡导人:岐金兰
日期: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