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好奇,12306这个每逢节假日就承受亿级流量的系统,背后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把它当作淘宝一样的电商系统,认为它管理的是简单的商品库存。但真相远非如此。
让我们做一个极端的假设:一列高铁,只有一个座位,从A站经停B、C、D站,最终到达E站。
对于这个座位,系统可以卖出多少种票?
· 从A站出发:A-B, A-C, A-D, A-E (4种)
· 从B站出发:B-C, B-D, B-E (3种)
· 从C站出发:C-D, C-E (2种)
· 从D站出发:D-E (1种)
注意,这里说的是售卖方式,而不是票数。这个座位理论上最多可以承接4位短途旅客,但绝不可能同时容纳2位长途旅客。
关键来了:
· 如果张三买了 A-B 的票,李四之后还可以从B站购买B-C、B-D或B-E的票。
· 但如果张三买了 A-E 的票,那么这个座位在整个行程中被完全占用,李四在后续任何站点都无票可买。
从表面上看,张三买票后,相关区段的票量都减少了,像是“库存”被扣减了。但它的本质,和电商库存逻辑完全不同。
电商逻辑: 一件L码的黑色T恤,库存1000件。每卖出一件,全球库存减1。库存可以随时通过补货增加,商品之间是独立的。
12306逻辑: 一个座位从深圳到长沙的“票”只有一张。所谓的“加挂车厢”或“站票”,增加的是新的座位资源,而不是某个神奇库存数字。其核心是管理一个座位在不同时间、不同区段的占用状态。
一个更本质的思维模型
让我们换一个视角,穿透“库存”的迷雾,看清12306业务逻辑的内核。
我们可以把这个独苗座位从A到E的旅程,拆解成4个核心的票段:
· T1: A-B段的使用权
· T2: B-C段的使用权
· T3: C-D段的使用权
· T4: D-E段的使用权
现在,张三购买了一张从A到D的票。他买的到底是什么? 他买的不是一件名为“A-D”的商品,而是连续锁定了这个座位的T1、T2、T3三个票段的使用权。
这时,李四想要购买从C到E的票。这意味着他需要同时拥有T3和T4两个票段的使用权。然而,T3已经被张三锁定了。因此,系统会告诉李四:余票为0。
所以,李四查询余票的逻辑,根本不是查一个“库存数”,而是:
“系统中还有没有同时满足T3和T4段都处于‘未占用’状态的座位?”
而李四买票的成功逻辑,也不是“扣减库存”,而是:
- 查找座位:找到一个T3和T4状态均为“可售”的座位。
- 锁定状态:在一个原子化操作中,将这个座位的T3和T4状态标记为“已售”。
- 出票:生成一张C到E的车票。
退票逻辑亦然:张三退掉A-D的票,系统仅仅是将T1、T2、T3的状态从“已售”改回“可售”。这些释放出来的票段,可以等待下一次被重新组合售卖。
结论
12306的核心理念,是状态管理,而非库存扣减。它管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商品SKU,而是一个庞大、精密、相互关联的席位状态网络。
每一次购票,都是一次对连续座位状态的“原子性抢占”;每一次查询,都是一次对复杂状态组合的“实时匹配”。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12306的架构设计是世界级的难题,以及为什么它无法用传统的电商逻辑来简单构建。
后记:当然,在实际的技术实现中,为了应对海量并发,系统底层采用了极其复杂的分布式缓存、消息队列和异步计算来优化性能,但这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为了服务于上述这个最核心的状态业务逻辑。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土豆的老公」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Jun552/article/details/15190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