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PCB设计指南第5章学习笔记
五、常见类型PCB设计
-
敏感电路
-
常见的敏感电路
音频电子系统前级、精密仪器、光电探测转换电路、传感器
-
特点:
容易受干扰的电路
-
受干扰的原因:
空间电场耦合、磁场耦合、电路板绝缘不良的漏电电流
-
常见的敏感电路位置:
微弱信号线 、高阻抗点 、放大器前级输入端 、传感器信号、大功率电路附近的检测电路
-
-
-
电池耦合干扰
-
原理:
干扰源的电力线跨过导线间的分布电容,和被扰线对地阻抗构成分压关系
容抗小,阻抗高,更容易受干扰。
-
敏感节点的判断:
节点的对地的等效阻抗越高,就越容易受到电场干扰。
-
敏感节点的处理:
敏感节点导线越短越好
-
3W/10W原则(重要)
- 3W原则:导线中心间距为线宽3倍以上时,可以避开70%的电场耦合
- 10W原则:导线中心间距为线宽10倍以上时,可以避开98%的电场耦合
-
防护布线
在敏感线与相邻线之间增加接地线,称为防护布线,能进一步降低电场耦合
防护布线要加上接地短路过孔(严禁悬空),否则干扰反而增强
-
-
磁场耦合干扰
-
磁场耦合干扰的来源
公共耦合环路面积、互感干扰
-
减少磁场耦合干扰的方法(见下图)
-
配置回流路径,降低公共耦合环路面积
-
增大微带线间距,或改为带状线
-
-
-
电路板漏电
-
影响:
PCB表面污染和体电阻漏电 ,导致电流对高阻抗节点的干扰
-
保护环:
将漏电电流吸收至地(保护低电压或虚地点)
-
等电位保护:
-
原理:
用低阻抗跟随器制造等电位区并将漏电电流吸收
-
导线裸露:
保护环的导线应裸露,以增加吸收表面污染泄露电流的能力
-
-
隔离岛和聚四氟乙烯端子:
- 敏感局部使用绝缘性能极佳的聚四氟乙烯端子,避免与PCB接触
-
-
高压电路
-
常见高压电路
功率电源/逆变电路 、隔离接口 、可能接入未知电压的继电器/开关等 、插板式变压器/ACDC输入端、升压/局部高压偏压电路
-
高压隔离槽
- 用途:能有效增加防爬弧距离,防止污染降低绝缘性
- 画法:在KeepOut层画粗线,注意宽度>1mm否则不便下刀
- 图示:
- 规格:
-
电源系
在隔离电路中(如图中 “隔离栅” 两侧的 “电源系 A”“电源系 B”),不同电源系需满足绝缘要求,避免电能干扰或故障在系统间蔓延,以此保障各模块电能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
隔离带
电源系之间的绝缘处。分属不同电源系的任何两根线 之间,都要满足绝缘要求
-
PCB漏电与保护环
由三个部分组成(高压电端子、敏感端子、接地保护环):
-
-
功率电子电路
-
常见功率电子电路:
AC-DC、开关电源、音频功放、电机驱动/伺服控制器、逆变器/DC-AC 、电力变流/检测
-
大电流部分的处理:
-
镀锡(增加导体厚度)
-
镀锡后的导线等效截面积可增大约1.5-2倍
-
手工堆锡、埋焊铜丝等方法,等效截面积可增大5-10倍
-
-
大面积镀锡,容易流动,挂不均匀;改为多段细线,挂锡饱满效果更好
-
大电流焊点,要加分流镀锡,避免电流密度过高局部烧断
-
-
-
过孔和分流孔
- 大电流导线上的过孔需要很大的直径,可分散成许多小孔
- 大电流元件引脚换层时,电流可能过于密集,在附近要考虑增加分流孔
-
高频开关电路设计
-
开关驱动环路
让驱动环路面积(驱动器OUT->MOS栅->源极->驱动器GND)尽可能小
-
储能环路和续流环路
布线应让储能和续流环路的面积都要尽可能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