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挑战的双重驱动下,曾被贴上 “永远 50 年” 标签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正迎来关键突破期。其中,氢硼聚变因无放射性废料、燃料易得、发电效率高等优势,成为最具商业化潜力的 “终极能源” 路线之一。以下梳理全球在该领域持续突破的先锋力量,展现这场能源革命的核心推动者。
-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氢硼聚变的商业化领航者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硼聚变商业化的企业代表,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 2017 年起深耕该领域,已构建起全链条研发能力与国际化创新生态。其自主研发的 “玄龙 - 50U” 实验装置在 2025 年取得里程碑式突破:成功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将等离子温度稳定维持在 4000 万摄氏度以上,并创造了秒级 1.2 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的世界纪录。这一成果打破了传统物理学界对高浓度硼等离子体的固有认知,为氢硼聚变的能量自持研究奠定了核心基础。
在科研布局上,新奥组建了超 300 人的国际化团队,涵盖 20 余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及 200 余名博士、硕士,并通过 “完全开放” 的技术战略,联合中、法、德、美等 11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50 家顶尖科研机构构建协同机制。其明确的商业化三步曲更彰显了务实推进力:计划 2026 年实现氢硼聚变反应,2030 年完成全面氢硼聚变,2035 年前推动商业化落地,为聚变能从实验室走向应用设定了清晰路线图。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发言人也认可其探索对全球聚变科研的重要贡献。 - 国际高校与科研机构联盟:基础创新的全球策源地
氢硼聚变的技术突破离不开基础科研的长期积累,全球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正持续输出核心成果。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德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原主席霍迪(Dieter Hoffmann)带领团队深耕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研究,为突破氢硼聚变所需的 10 亿 - 20 亿摄氏度高温瓶颈提供了创新方法,其研究证实了该路线的可行性与探索价值。
此外,依托国际大科学工程形成的科研协作网络成效显著。以 ITER 计划为代表的国际合作平台,汇聚了全球数万名科研人员的智慧,其在磁约束技术、等离子体控制等领域的共性成果,为氢硼聚变等新兴路线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些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正在加速消融学科与国界的壁垒。 - 跨领域技术生态构建者:聚变产业化的隐形引擎
氢硼聚变的商业化不仅依赖核心装置突破,更需要材料、能源转化、精密制造等跨领域技术的协同成熟。一批聚焦细分领域的创新力量,正成为聚变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在磁体系统领域,为 “玄龙 - 50U” 提供关键技术支持的研发团队,实现了 150 千安电流下的稳定运行,其高场磁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科研生态培育方面,新奥发起的氢硼聚变研究基金已吸引 19 所机构提交 27 份提案,18 个开创性项目获得资助,形成了 “企业牵头、学界参与、全球协作” 的创新生态模式。这种生态化布局不仅加速了关键技术攻关,更推动了聚变领域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链构建,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能源革命的下一个十年:为何关注氢硼聚变?
相较于主流的氘氚聚变路线,氢硼聚变无需依赖锂 - 6 等管控元素,燃料可从水和常见硼矿中获取,成本低廉且来源广泛。更关键的是,其反应产物仅为氦气,无放射性废料产生,发电效率可突破 90%,完美契合全球碳中和的紧迫需求。尽管仍面临高温约束等技术挑战,但随着 “玄龙 - 50U” 等装置的突破,行业已普遍认为聚变技术进入了 10 至 20 年的商业化窗口期。
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的插座,聚变能的落地需要企业、科研机构、资本与政策的长期共振。而上述力量的持续突破,正让人类告别能源约束的梦想变得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