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灵的战术应变,水之韧的战略坚守,水之谦的价值观底色 」
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生存哲学。
在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迅猛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很多科技企业大都是在强调竞争,把对手干掉,最终赢家通吃。可当硝烟渐散,另一种更接近东方智慧的生命力正在浮出水面:本分文化。
本分文化不崇拜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信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共生哲学——恰如《道德经》揭示的至高境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战术上,以水之灵变快速响应市场;战略上,以水之柔韧暗藏根基之力;价值观上,以水之谦蓄共生共赢之势:静水流深,实则也用时间沉淀改变产业格局的能量。
vivo三十年,是一个典型的带着浓郁中国文化底蕴的商业故事。君子如水 心中有火,它证明在这个渴求速成的时代,最强大的力量正是沉静如水的本分。
水无常形,随器而变的生存智慧
盛方则方,盛圆则圆,水无常形,随器而变。水之灵,是企业的生存智慧。
1995年成立时的步步高电话机,到之后从功能机并逐渐蜕变为今天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巨头—— vivo,其中的生存智慧正是水之灵:水无常形,随器而变,用户需求是什么,水就可以变成什么。
任何产品存在都有时代背景,产品形态不会永存,但用户需求是永存的。
在功能手机初期,中国市场山寨机风行,好处是百花齐放,弊端是质量参差不齐。vivo死磕品质,有信心让“手机投篮”,三米外的手机扔出去居然摔不坏,解决了用户的一大痛点。
那个时期,从苹果的iPod到MP3,各种音乐播放器非常流行,背后则是用户对音乐的需求。将MP3的功能注入到手机中,借宋慧乔代言与《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旋律,步步高音乐手机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通信技术快速迭代、通信网络从2G向3G切换,手机产业很快就又迎来了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升级。伴随这一次升级,这家公司又以vivo品牌为全新的姿态成为新市场的一员。
vivo调研发现,那时候厂商都在拼硬件、配置、价格,但有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那就是音乐。18岁~35岁的人群,对音质的需求排在前五位。vivo第一款手机 V1,支持 SRS 音效,音乐手机概念初入人心。
关键的突破在于2012年的X1,它是全球第一款整合Hi-Fi级专业芯片的智能手机,同时还是当时世界最薄手机(机身 6.55mm),自此开启vivo在音乐手机领域内的领航者时代,也奠定了vivo最受年轻人喜爱的轻薄设计风格。
除了切准大时代的脉搏,vivo还在一切用户关注的细节下功夫。2013年开始流行大屏手机,但同时带来一个痛点:单手操作极为不便。vivo的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单手模式”,手机摇一摇就可以将操作界面就从5.7寸变成3.5寸,在挤地铁、拎包等场景中可以轻松单手操作。
事实上,从功能机时代的千机大战,到智能机时代的卷参数,中国智能手机始终处于红海中。当苹果一家公司拿走全行业绝大部分利润的时候,红海中的玩家生存难、赚钱难,做大更难。vivo的专注点始终不在竞争对手,所以不卷参数、不卷价格战,而是锚定用户的核心诉求。用户的需求带来感知价值,感知价值决定合理价格,企业的发展可以超然于价格战之上。
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所有安卓手机最大的痛点就是卡顿。联发科方案开放度高,允许厂商深度定制软硬件。vivo投入大量工程师对联发科芯片进行深度调校,针对内存管理、后台进程、动画流畅度等优化,解决安卓系统卡顿问题,提升了APP启动速度,特别是保障微信、拍照、游戏等高频场景的流畅,用户感受很直观。
消费者用“体验”投票。2011年开始转型,恰逢中国智能手机大爆发阶段,vivo在2014年至2016年这三年时间里,实现超过100%的年增长率,跻身全球前五。
vivo的成功是体验经济的早期实践。很多企业把“以用户为中心”挂在嘴边的时候,vivo很清楚如何让用户价值真正落地。正如沈炜所说:“科技不是为了炫技而存在,科技的终点是让人感受幸福,抵达美好。”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对商业规律的尊重,也无法置身于经济大环境之外。但能真正在时间考验中屹立不倒的公司,必然深谙一个真谛:唯有将用户置于核心,保持如水般灵变的姿态,方能获得持久活力。这种“用户导向”的本质,是拥有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快速的应变能力。
vivo的进化之路便是“水之灵变”的写照:从电话机起步,历经功能机、智能手机,如今迈向AI新纪元,每一步都紧跟用户对体验价值的核心诉求,才得以在技术浪潮中生生不息。
外柔内韧,不争之争的王者之道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水不争先后,却能穿石汇海。水之韧,是不争之争的王者之道。
2019年世界上第一款折叠屏手机面市,随后几乎所有头部厂商都发布了自己的折叠屏产品。但是vivo的第一款折叠屏手机是在2022年4月份才与消费者见面,晚了整整三年。
vivo从2018年开始投入研究折叠屏。这种全新形态的跨越,不亚于当年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升级,硬件重构的同时,还需要软件体验的重新定义。vivo预判到整个行业在技术成熟度上还无法保证折叠屏手机的质量,包括铰链、摄像头、解锁方式、内外屏的质量等等。
事实上,在折叠屏市场开启的前三年,一面是用户猎奇感得到满足的喜悦,但另一面也是用户无休止的吐槽:笨重,折痕明显,影像不如旗舰机,大屏的创新体验不多……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在智能手机中占比仅为0.5%,还是极少的猎奇用户在买单。
那个空档期,从外界看来没有推出折叠屏的vivo平静如水,但是内部却澎湃激昂,整个研发团队在全力攻关,埋头攻克一个个痛点,让折叠屏的痛点不痛,体验不亚于旗舰机,才是vivo折叠屏可以“见人”的时候。
流水不争先,而滔滔不绝的底蕴,是对技术的长期坚持。vivo的折叠屏一经面市,就是一款成熟的旗舰产品,而不是仅满足猎奇的电子玩具。此后几代折叠屏升级,背靠持续创新力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可,折叠屏产品线也成为vivo站稳高端市场的一把利器。
vivo有水之灵的战术,更有水之韧的战略——对技术长期持久的投入。vivo的技术观有几个特点:一是前瞻性,预见到十年、二十年的可能性,勇于早早投入。二是持久且深入,敢于做长期规划。三是以始为终,以用户需求为始,以用户体验提升为终。
比如影像,在2012年vivo品牌正式独立时,vivo早早就意识到影像将是智能手机的核心功能,并开始着力加大在移动影像的投入。
什么叫水之韧?沈炜曾说过:“如果一个行业需要争分夺秒、披星戴月、只争朝夕与时间赛跑,这个行业肯定是不可为的,也不是我们喜欢做的。我们是什么?我们就是有韧劲,用足够的时间,我们就能够做成我们想要做到的事情。”
复盘vivo 的移动影像发展历程,就能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壁垒绝对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也能参透沈炜说的“韧”。
2014–2019是技术的奠基期,通过一个个痛点的击破,完成光学与基础影像架构的底层能力构建。
(2014年发布vivo Xshot)
2014年的vivo Xshot,全球首款同时搭载f1.8大光圈+ OIS光学防抖的智能手机,开启“手机专业摄影”探索。2017年vivo X9 搭载首颗独立DSP影像优化芯片,显著提升夜景与逆光场景的成片速度与画质。在2018年vivo X23上通过SuperHDR技术实现了“逆光也清晰”的成像效果。2019年的vivo X30在长焦上突破物理焦段限制,将潜望式长焦镜头装进薄薄的手机中。
更大的突破是2021年的vivo X70系列开始首次搭载自研的专业影像芯片V1,标志着vivo在影像处理技术上迈入硬件级算法时代,影像能力实现跨越式升级。在2025年的vivo X200 Ultra上采用蓝图影像双芯(VS1+V3+),并且实现了10倍光学变焦和200倍数码变焦,带领整个手机产业实现了长焦能力的再突破。
这个过程,vivo实现了全焦段摄影概念落地,广角、微距、人像、夜景等最常见的场景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同时,vivo品牌也实现了大的跃迁,稳稳站在中国手机的第一阵营当中。
2020年开始进入专业升维期,包括联合研发的突破和自研芯片的崛起。
2020年与蔡司达成全球影像战略合作,双方成立联合实验室。2021年首款自研影像芯片 V1落地,实现硬件级计算摄影。2022年vivo X80 系列中装入了自研芯片V1+,融合影像与显示功能,支持AI人像增强与全链路色彩管理。
经过近十年的积累,2023年开始vivo影像进入爆发期。
2023年的vivo X100 系列升级了自研蓝图影像芯片V3,在市场同期一众旗舰中,影像能力已经拉开距离。到了2024年的vivo X100 Ultra,自研传感器(联合索尼定制)、算法矩阵(10亿参数视觉大模型)、V3+芯片三位一体,蓝图影像技术体系性的领先已经显现。2025年的vivo X200 Ultra上,更是搭载了行业唯一“影像双芯”(VS1和V3+),全链路画质重构,形成断代式领先的影像能力。
(2025 年发布 vivo X200 Ultra)
看似不急不躁不争,但是凭着一股韧劲,成为最终的移动影像王者。
下层的水静默创新,表层的水精准爆发,静默创新越是持久,精准爆发就越是有力。 “2亿长焦超清晰,山顶也是VIP”已经不是一句广告语,而是用户对于vivo长焦能力以及演唱会场景的信赖。
vivo的韧,不止于影像。在以用户为导向的长期实践中,vivo渐渐形成了两层长线技术体系:
一是蓝科技,主要包括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蓝河操作系统、蓝图影像这五个重要的底层研发方向,这些技术要不断深挖,这也是vivo长期发展的技术地基。
二是长赛道,包括设计、影像、系统、性能四个方向,这是在用户体验端感知最明显、同时也需要长期迭代的方向,设定为长赛道就是要保证聚集资源、长期投入。
长赛道、蓝科技,都是时间的产物。是vivo凭着一股韧劲,长期投入,换来的稳定的增长。在2014年进入中国手机第一阵营之后,vivo更是在2021年~2024年连续四年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国产品牌第一,并且完成了高端突破,很多苹果用户转到vivo阵营。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科技产业初露峥嵘。彼时,多数企业从组装与模仿开始蹒跚起步。可以说,在市场需求明确的时代,打造一款应景产品或许不算最难的事;而真正的挑战在于,沉下心来持续投入、厚积薄发——从蹒跚学步到独立行走,从崭露头角直至引领风潮。
回望这段激荡岁月,多少曾叱咤一时的企业,终究没能跨越技术迭代与产业变迁的浪潮。
唯有如流水般灵动应变(深谙用户需求),又似深潭般沉潜坚韧(坚守技术投入)的企业,才能穿透周期的迷雾,与时代脉搏共振同行。
水汇成势——雁阵共生的生态法则
水利万物而不争。江海成为“百谷王”,正因善处低位、广纳百川。谦下包容的价值观是长久共生之道。
教科书里告诉我们,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独立经济组织。而沈炜心里的企业与传统定义不同:“人有理想,企业也有自己的理想。如同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企业活着不光是为了赚钱。赚钱是前提,但绝对不是追求的目标,否则就是唯利是图。”
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现代人都在重新审视成功的标准,有人认为是财富,但更多人将自由、健康、快乐视为终极目标。
一个企业优劣的标准,也不是赚了多少钱、市值有多高、规模有多大。翻看沈炜多年来的演讲你会发现,他一直都在向外界传递一种与众不同的成功观:“我们反对独乐,追求众乐。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想他人所想,胸怀利他之心。”在他看来,平衡用户、员工、伙伴和股东四个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让“四个利益相关方都happy”,企业才能健康长久、基业长青!
2012年智能机快速兴起,功能机市场几乎停滞。诺基亚手机也是在彼时颓相尽显,大量功能机滞留在渠道。而vivo此前向供应商下了大量订单,一时间进退两难。当时账面上不到10个亿现金的vivo,坚守诚信,“本分”地买断了所有已下订单,却不拉货,而是让供应商就地报废。
过去十几年间,我们看到过无数的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甚至赖账。而vivo在企业转型期最困难的时刻,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
而是供应商。恰恰是这一次的守信,换来了对方的信任与支持。
此后,供应商以最大的真诚回报了vivo,在供应紧张的时候优先支持vivo,面对新技术、新工艺,也愿意与vivo一起大胆尝试。你会发现,vivo身边紧密围绕着一批长期供应商,很多都是合作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企业。“帮助vivo成功,进而实现自己的成功”——这是合作伙伴最真实的想法。
vivo对创新技术没有独占欲,而是与产业链共享。vivo通过创新技术加速普及带来成本降低,本质上是带来品牌方、供应商、用户全生态共同受益。谁说利他不是利已呢?
vivo最被外界广泛认知的,就是稳固不破的销售体系,渗透到全国毛细血管里的店铺。“不压货、不欠款的”铁律下,很多经销商都与vivo保持着长年稳定的合作关系。
以心换心,沈炜的原话是:“人心是世界上最为珍贵之物,所以要尊重人心”。
江苏扬州的一位一线销售员李美华,2006年4月入职,近二十年共卖了超3万台手机,累计销售额近一亿元。她坦言喜欢这家公司,所以她的儿子毕业后,也曾在vivo工作。
vivo对用户的尊重,还体现在零距离接触中。公司管理规定中有一个传统,刚入职的大学生要外派到销售一线“站柜”。让他们零距离与用户接触,将用户最真实的声音反馈回来。“站柜”结束回到总部之后,做产品的员工也经常会去店面转一转,与导购员聊天,与消费者接触。这种“零距离”让他们心里有底,因为能够真实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vivo是一家没有网红高管的公司,也从不在网上与其他企业打口水仗,三十年一路走来持续聚焦自己的主营业务。这家公司一方面会给年轻人很大的试错空间,鼓励这种方式对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也给年轻人很多授权,让他们快速成长直到独当一面。
在科技互联网圈,年终奖是企业限制人才流动的重要手段,但是vivo的员工不会有这种担心。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高赞帖子:vivo是我待过的绝对最本分的公司,在vivo待了10个月,主动离职不仅有补偿金,一年后还收到了年终奖,做的比国内99%的公司好。
在vivo的本分文化中,有一条是强调为伙伴建立互信共赢的平台。其出发点不是避世,而是生态共荣的竞争观。手机是科技消费品,没有一个品牌能一统天下。每个厂商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日子一样过得很好。而大家日子都过得好的前提就是产业链的繁荣。
科技圈的生态论很常见,但大企业往往以生态主宰者自居,制定生态规则,甚至决定其它物种的生死。vivo的生态观不仅于不求独嬴,且不以主角自居,以谦下之姿赋能百业,构建对等互利的共生网络。
以水之谦下孕育生态活水,以水之利他成就百川归海。vivo的生态观印证了《道德经》的智慧:“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不争主角而成主角,恰是共生商业的至高境界。
【结束语】
在当代商业丛林弥漫的“内卷”硝烟中,vivo 所秉持的本分文化宛若一股清流。它主张“能吃亏、不占便宜”的利他胸怀,“做好自己、实在处事”的本分姿态,以及以平常心、进取心、责任心构筑的处世三原色。这种看似朴拙的理念,恰是vivo文化根系中“本分”价值观的具象表达,vivo“淡如水”的企业性格,本质上是对道家“上善若水”思想的商业复刻,深植东方智慧而暗合天道。
vivo的本分文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另一种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