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传统的基于档案的Webshell在现代WAF和文件扫描器面前日益失效时,一种更高级、更隐蔽的“幽灵”——Java内存马,已成为高级攻击者的首选。它不落地、无记录,如幽灵般潜藏于JVM的内存之中,给检测和清除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将深入Java Servlet技术的核心,系统性地剖析内存马的三种主流实现(Filter型、Servlet型、Listener型),探讨其注入JVM的常用技术,并最终提供一套基于JVMTI和Arthas等工具的实战化“猎杀”指南。
关键词:内存马, Java安全, Webshell, 动态注册, Filter, Servlet, Arthas, RASP
⚠️ 严正声明与道德准则
本文所有技术、代码和工具,仅限于授权环境下的安全研究、渗透测试、教学和防御验证。严禁将本文内容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攻击活动。理解“幽灵”的构造,是为了更好地驱散黑暗。
引言:从“有形”到“无形”的进化
传统Webshell: 一个
shell.jsp
文件,包含恶意代码,被上传到Web服务器的某个目录下。它的弱点是有形——只要对网站目录进行文件扫描,就能根据文件名、文件内容(恶意函数如Runtime.getRuntime().exec
)或文件修改时间等特征发现它。Java内存马:它不是一个文件,而是一个存活于JVM内存中的Java对象。它通过动态修改Java Web应用(如Tomcat)的内存结构,将自己“注入”到正常的业务处理流程中,搭建与传统Webshell相同的功能。
内存马的核心优势:
无文件落地:绕过所有基于档案的检测手段。
隐蔽性高: 寄生在合法的Java进程(如
tomcat.exe
)中,其网络行为也源自该进程,难以从进程层面发现异常。生命周期与应用同步:只要Web应用不重启,它就一直存活。
第一章:内存马的核心原理——Servlet规范的“双刃剑”
要理解内存马,必须先理解Java Web服务器(如Tomcat, Jetty)是如何处理一个HTTP请求的。根据Java Servlet规范,一个请求的处理链中主要有三种核心组件:
Servlet:处理特定URL请求的核心业务逻辑单元。
Filter (过滤器):像一道道“关卡”,在请求到达Servlet之前或响应返回客户端之后,对请求/响应进行预处理或后处理(如鉴权、日志、编码转换)。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