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议论文提纲。作文获得46分高分,愤怒了,以后要多写来练手。
材料:要应对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确定性。——冯仑
不变应万变
当测不准原理横空出世,“上帝不掷骰子”的安稳便不复存在;当生成式ai异军突起,“人类将何去何从”的疑问无人可断言。当人类文明蹒跚走到21世纪的十字路口,需要面对的是佩索阿所言之“遮蔽海角与尖峰的迷雾”。然冯仑之“要应对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确定性”有如雾中灯塔,向我们揭示了破局之法——以不变应万变的古老智慧,正是我们应对不确定性的不二法门。
当我们开始热议“追求自己的确定性”时,是否会质疑:为什么只是“自己的”?为什么只是“确定性”?道理很简单。若小小的蝴蝶都能引发飓风,想把握世界的确定性只能是无稽之谈。相反,我们唯一可能做到“稳定掌握”的只有自己,因此追求自身的确定就成了唯一选择。同时,无欲无求的人终究只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人还是有着自己的追求:贫穷者求财、乐学者求知、执念者求欲望、满足者求守成——马斯洛早已告诉过我们。而当我们追求确定性时,我们实则是在努力在最高点把无可预测的未来股票兑现成触手可及的成真梦想。虽然有时不确定是达到确定的必经之路,但其终究是手段而非目的,人的终点只会更确定。
事故,追求确定性的行动确有其意义:从内到外,若能锚定自身的确定坐标,身心皆会受益良多。
确定性是穿透困境迷雾的光芒。当个体深陷迷惘之沼,外界的纷杂与内心的惶惑交织成网,令人举步维艰。此时,若非向内确立一份清醒的确认,哪能点燃指引前路的火炬?——从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凿破怀疑之壁,到苏子瞻借“水月之辩”阐明无常之理:他们并非在向外索求绝对的答案,而是向内筑起不可撼动的精神堡垒。这份确定性予人以定力,在喧嚣中自成宇宙;它亦赋人以魄力,于黑暗里敢择前路。
确定性是迎接未知机遇的基石。常言道“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未知的迷雾之中,既伏凶恶的豺狼,亦藏璀璨的曙光。君不见,谪仙人赢得唐明皇的垂青,正源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般对自我才华的坚信。当机遇化作种子从天而降,最令人怅惘的莫过于心田荒芜、无力承接。是故,唯有早早思虑、踏实耕耘,方能在机遇到来时,从容摘取那份心想事成的喜悦。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确定的未来固然振奋人心,可过了头的蜜糖亦可成为砒霜——倘若我们过分追求确定性,只会滑向另一个保守的极端。
过分追求确定,错误理解确定,只会成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故步自封:如若舍弃了改变以求行稳致远的积极确定性,只会离我们出发时的初心愈来愈远,使浑浑噩噩以逃避选择的消极确定性被奉为圭臬——而后者不仅不会带来安宁,还会反过来被生活的不确定性所裹挟——这根本不是真正的“确定”,只是把自己的那部分生命选择权又还给了不定的命运,以此对风险视而不见的懦弱罢了。
真正的确定性,从来不是固守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变动中,守住精神的坐标。若把“确定”当作永恒不变的教条,要么因循难以转身,迷失在南辕北辙的歧途;要么恐惧不敢向前,深陷于畏手畏脚的犹豫。反之,唯有将确定性理解为一种与未知共处、与变化同行的内在力量,我们才能在迷惘中不迷失,在变革中不退缩,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从容之路——江河奔涌,亦留下两岸的平稳;人生起伏,也需要心灵的锚点。
不确定的可能赋予我们翱翔的勇气,而确定的稳定教会我们落地的智慧。以不变之我,迎万变之世。心有定见,行方致远。纵使洪流汹涌、迷雾重重,我们依然能够站稳脚下的土地,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成为最确定的自己。
teacher 评语
-
未打分。
-
评价是对“为什么”的阐释任然不够本质和简洁,弯弯绕绕说了不少但还是没扯到点子上,而且衔接不太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