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数据库系统概论
\(1.\)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
\(2.\)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这三者的层次关系从核心到外围依次是:操作系统\((O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应用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定义数据对象的组成和结构。
\((2)\)
\((3)\)数据操纵功能: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4.\)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系统一般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管理员\((DBA)\)组成的存储、管理、处理和维护数据的系统。常把数据库系统称为数据库。
在数据库技术中,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是信息。
数据库系统阶段的数据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数据的结构化。
\((2)\)数据的共享性强、冗余度低且易于扩充。
数据共享性可以降低数据的冗余度,节省存储空间,避免数据的不相容性和不一致性。
数据的不一致性,是指同一数据的不同副本的值不一样。当数据冗余,重复存储时,不同的应用使用和修改不同副本的值就很容易造成数据不一致。而数据库中数据的共享则减少了数据冗余造成的不一致。
\((3)\)数据的独立性强。数据独立性包括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据的安全性保护:防止数据的不合法使用造成数据泄露或破坏,只能依照指定方式使用和处理数据。
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数据的完整性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数据的并发性控制:保证并发事务不受干扰,避免数据的不一致。
数据库的恢复:恢复功能。
\(1.2\)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1.2.1\)数据建模
数据建模包含两步:
\(1.\)建立概念模型:首先将现实世界抽象为信息世界。
\(2.\)概念模型转为数据模型: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从信息世界转为机器世界。
\(1.2.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用于对信息世界建模。
\(1.\)信息世界的基本概念:
\((1)\)实体\((entity)\)。
\((2)\)属性\((attribute)\)。实体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3)\)码\((key)\)。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4)\)实体类型\((entity\ type)\)。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必然有共同的特征和性质。用实体名和属性集合抽象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
\((5)\)实体集\((entity\ set)\)。同一类型的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6)\)联系\((relationship)\)。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2.\)概念模型表示方法
概念模型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实体-联系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model)\),简称为\(E-R\)模型。
\(1.2.3\)数据模型三要素
\(1.\)数据结构。
\(2.\)数据操纵。
\(3.\)完整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