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语言模型(LLM)在各类应用中大放异彩:写文章、代码辅助、知识问答……但它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知识局限。
比如,ChatGPT 的训练数据有时间限制,它无法直接知道最新的新闻、法律法规或企业内部文档。
那么,如何让 AI 能够“知道”更多最新、专有的知识?答案就是 RAG 技术。
一、RAG 的基本概念
RAG,全称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中文叫 检索增强生成。
简单来说,它把 信息检索 和 文本生成 两个步骤结合起来,让大模型在回答问题时不再只依赖记忆,而是能先去“查资料”,再组织语言输出。
流程可以分为三步:
-
检索(Retrieve):从知识库、数据库或文档中找到相关信息。
-
增强(Augment):把检索到的内容作为上下文,提供给大模型。
-
生成(Generate):大模型基于输入和补充的资料,生成更准确的回答。
就好比你问一个同事问题,他不记得细节,但会去翻公司文档,再结合理解给你解释。
二、为什么 RAG 很重要?
-
突破模型知识截止时间
模型本身的知识固定,但 RAG 可以实时接入数据库或互联网,解决“信息过时”的问题。 -
接入私有知识库
很多企业希望 AI 能回答公司内部文档的问题。通过 RAG,可以让模型访问私有知识,而不用重新训练。 -
减少幻觉(Hallucination)
大模型有时会“编造”答案,而 RAG 提供了真实的参考资料,能显著降低幻觉率。 -
成本更低
直接训练或微调模型需要大量算力,但 RAG 只需建立知识库,就能快速提升效果,成本远低于训练新模型。
三、RAG 的应用场景
-
智能问答:客服机器人、企业内部知识助手
-
文档搜索:法律、医学、科研领域的资料检索
-
电商导购:让 AI 结合商品库回答用户需求
-
教育应用:结合教材和资料回答学生提问
四、典型产品与工具
-
ChatGPT 插件 / Bing Chat:通过实时检索网页信息增强回答
-
企业知识助手(如 Slack AI、飞书智能助手):结合内部知识库
-
开源工具:LangChain、LlamaIndex(可以快速搭建 RAG 系统)
五、总结
RAG 就像是给大语言模型装上了“搜索引擎”和“外接脑库”,让它不再受限于训练数据的天花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 AI 产品都在用 RAG:它能让 AI 更实时、更专业、更可靠。
未来,RAG 还会和 向量数据库、Agent 技术结合,成为智能应用的核心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