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精英为何在中小公司水土不服
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不只是能力问题
作为一名曾在大厂担任技术总监,又在中型公司做过CTO、技术VP,还参与过天使轮创业的互联网人,我亲眼见证了许多优秀的大厂同事在中小公司环境中折戟沉沙。这不是简单的“谁行谁不行”的问题,而是两种完全不同价值体系的碰撞所产生的不兼容和落差。
一、能力模型:专才与全才的鸿沟
在大厂,组织如同一台精密的庞大机器,每个人都是高度专业化的“螺丝钉”。岗位边界清晰,各司其职,员工可以在特定领域深耕细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而在中小公司,没有如此奢侈的职责划分,需要的是多面手,是“啥活都能干”的通才。大厂出来的人往往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极为出色,但中小公司需要的是全才——从前端到后端,从架构到运维,甚至偶尔还要客串产品经理。
这种能力模型的差异,导致了许多大厂精英在中小公司环境中显得“偏科”严重,难以适应全方位的挑战。
二、做事思维:边界感与无界化的冲突
大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权责体系。各司其职久了,大厂人习惯于只专注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边界感清晰明了。在大厂,干了别人的工作可能会带来问题,甚至引发部门冲突。
相反,中小公司需要的是心态开放、不设边界的员工,需要“指哪打哪,干的越多越好”的作风。这里看重的是“把事情做成了就行”,而不是谁应该做这件事。
大厂人那种清晰的边界感,在中小公司往往被误解为“不愿担当”或“推诿责任”,而大厂人自己则对中小公司的混乱职责感到困惑与不适。
三、人际关系:规则化与江湖气的对比
大厂无论层级多高,本质上都是职业经理人,能直接汇报给创始人的寥寥无几。大家按照既有的规则玩游戏——抢活、邀功、甩锅、PK,即使得罪了同事,最多也就是升职加薪时收到一张反对票。
中小公司则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这才是真正的“斗兽场”。几百人的公司里,稍微资深一点的老员工,都可能和老板天天发微信、经常一起打球。大厂出来的人,习惯了就事论事的硬刚,觉得工作有分歧很正常,无非就是吵架、battle、PK,结果在中小公司的复杂人际关系中,“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所谓“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描述的就是这种环境。
四、变化速度:稳定与多变的矛盾
大厂有年度目标、半年目标、季度目标,做事情按部就班,非常稳定。可能几年时间你都在负责同一款产品,进行持续迭代优化。
中小公司则是天天在变,老板一天一个想法,今天向东明天向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员工必须习惯朝令夕改,随时准备调整方向。
大厂出来的人往往习惯了相对稳定的工作节奏,难以接受如此快速的变化。他们会觉得这样做事情没有任何意义,像是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五、思考方式:系统性与点状思维的差异
大厂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环。大厂人习惯了系统性思维,做项目自上而下层层推进,考虑周全——因为不这样你压根调不动资源。
中小公司则多数是老板一言堂,其特点就是点状或平面思维,缺乏立体性。做项目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试先做,跑起来再说。别说往前看三步了,连第二步都常常看不到,几乎没有长远规划。
大厂出来的人往往会觉得其他人都没有系统性思维,同时自己也不愿接受这种“短视”的工作方式。
本质剖析:价值体系的碰撞
有人说大厂出来的人心态骄傲、眼高手低、看不上中小公司,句句不离大厂。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上述这些深层次的差异,让大厂人难以消化。
坦白说,大厂的环境更简单、更规范,生存更容易一些,对打工人也更友好——否则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去大厂呢?
致命的错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这里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双向错位:
大厂人对自己的能力和中小公司的期待存在误判——他们觉得在更高级别的公司都待过了,中小公司肯定是平躺。结果去了之后发现环境恶劣、成分复杂,才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大,自己也没想象中那么厉害。
中小公司对大厂人同样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他们认为大厂人来了就是自带体系,能一个人把整套体系都建立起来。结果来了之后发现对方只是个执行者、汇报选手,或者真的只是一颗螺丝钉,于是大失所望。
结语:保持空杯心态,重新学习
大厂有大厂的玩法,中小公司有中小公司的生存之道,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价值体系。想在两种环境中都游刃有余,关键在于因地制宜,重新学习,时刻保持空杯心态。
无论你来自哪里,只有放下过去的荣耀与习惯,真正理解并融入新的环境,才能在职业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真正的成长。
本文基于真实经历与观察,希望对正在或计划从大厂转向中小公司的朋友有所启发。
